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的唱和诗,是一种以交往为目的,以应制、同题、赠答、联句为手段,展现诗人交往关系的诗歌。它的发展,与唐代历史相适应。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唱和诗经历了第一个繁荣期--宫廷唱和时期。大批的文人围聚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身边,讴歌太平盛世,讽咏菁华文物,展开浩浩荡荡的同题应制唱和。太宗朝的《翰林学士集》、中宗朝的《景龙文馆记》到玄宗朝《龙池集》、《朝英集》、《白云记》等都是这一阶段唱和的记录。安史之乱改变了唐代历史的走向,也终止了宫廷唱和诗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地方的唱和集团与唱和诗。在中朝持续弱化背景下兴起的各地唱和集团,以方镇统帅、地方官和知名幕僚为中心,以其他僚属为基础,再吸收本地、外地志同道合的文人,虽然规模小于宫廷,但唱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自由,诗歌的形式、内容也得到扩展。大历年间两浙地区的联句唱和,大中后期段成式等人的襄阳唱和都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亮点。另一项对唱和诗产生推动的是科举考试,它的首要作用是使唱和诗人的人际关系附加上师生、同年、同门等亲密值,从而将唱和诗由集团化模式分解成个人化模式,私人唱和由此大行其道,韩孟、元白唱和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这赋予了唱和诗新的生命,嗣后,以两人的友情为基础,以赠答、同和、追和为主要手段,冲破地域限制和身份限制的私人唱和成为了唱和诗的主流。从内容和体制上说,唐代的唱和诗的涵盖面极其的广。它跟唐代的风俗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节日中经常要举行宴会,而宴会恰恰是集团唱和的温床;另一方面,在唱和诗里,又能关照到风俗的细节和演变轨迹。它包含同时、同地的送别诗,不管是赴任、归乡、入幕、出使,诗人们都以这种方式传递着各自的情感。它里面也有乐府诗,包括古乐府和新乐府:有讽喻思想的,和纯粹吟咏风情的;宫廷雅乐和民间的小词。从意义上说,唐前期的宫廷唱和直接促进了律诗诗体的成熟,包括五律和七律。唐代中后期,由元白提倡的和韵,尤其是次韵,风靡全国。加上咸通中皮陆的大力推崇和实践,这本来带有突出的游戏性和竞技意识的唱和方式,代替了和意,一跃成为被后人广泛模拟,并用以考察唱和诗优劣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