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缺省在写作文本中的存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效率,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但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往往变得十分棘手。因其特点,对其的解读与译者的翻译重构紧密相连,给译者提出了挑战。虽然许多翻译家已经从他们的翻译实践中归纳并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和规则,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翻译研究亟待通过比照不同翻译名家的译本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文化意蕴深厚的《阿Q正传》为依托,先就文化缺省的各个方面在原作中的反映作出分析,继而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释文化缺省重构,以其第一部英译本—梁社乾的英译本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交际意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的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其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是必然的,正如人类的一切认知和交际活动都不可避免缺省一样。所谓关联准则,就是依据认知语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阐释文本或语段时,人们总是最大程度的强调语境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推理努力,以达到最佳关联。其最佳关联,也就是过滤掉不必要琐碎信息的最佳关联。这些琐碎信息就成了缺省值。因此,文化缺省部分也就成了过滤掉的琐碎部分,译者在处理原文时可以参考相关因素,找到最佳关联。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全面分析鲁迅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的英译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总结该小说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对常见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策略。本论是基于从名著名译里提取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名家的翻译经验进行一个总体的归纳的过程。通过比较发现两译本方法的运用有高低之分,且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比较结果表明两译本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在其主导下,梁在试图保留原著文化时走向极端,非但没达到忠实再现源文化,反而呈现出刻板机械的语言,从而未能填补文化缺省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意义真空”。较之,杨在处理文化缺省时,各类方法安排适当,灵活运用。本文从中归纳出了其主要采用的七种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方法。这七种翻译方法分别是:文化诠释法,即移植原文中文化图式,文外进行注释说明;语境增益法,即表达中即直接移植原文中的文化图式;文化融合法,即文内直译文化图式并结合意译、文化归化法,即用译语文化图式代替原语文化图式;文化过滤法,即放弃原文文化形象,代之以直白语言;文化阻断法,即删除原文文化图式,文中不予交代;文化直入法,即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由原语文化图式进入译语文化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