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红小豆产量结构形成及其调控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红小豆国审品种冀红8937为材料,于2004~2005年夏至日之后在保定地区进行不同的播期处理,并在第6~8片复叶时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萘乙酸,研究红小豆生育时期、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构成等对不同日照长度和调节剂处理的反应。为生产上采用合理的播期和调节剂处理,调控红小豆生理变化,提高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对红小豆生育期的影响 短日照是诱导红小豆进入花期的必要因素。在生育前期日照时数越短,诱导效果越明显,花期就越提前。温度是影响红小豆籽粒灌浆的重要因素,播期推迟,籽粒灌浆速度慢,生殖生长期延长。研究发现,早播比晚播总生育期日数略微增加,但差别不明显。早播下营养生长期所占比重较大;晚播使生殖生长期提前并延长,达到总生育期比重的58%,比早播高出10个百分点。各播期生育时期的差别,对红小豆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以及产量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多效唑处理使花期提前,萘乙酸处理延迟了花期的到来。 2.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红小豆植株的株高、茎粗、分枝数等和播期之间的关系密切。早播条件下上述指标比中、晚播具有明显优势,早播下株高、茎粗、分枝数分别是中播的1.3倍、1.15倍和1.3倍;分别是晚播的1.7倍、1.3倍和1.4倍。播期处理对主茎节数、叶面积影响也较大,但对比叶重影响不明显。多效唑处理使红小豆株高、叶面积降低,增加了茎粗、分枝数和比叶重,对主茎节数影响不明显,各处理下总体效果为r2>r1>ck>r3;萘乙酸增加了红小豆的株高、叶面积和分枝数,略微降低了主茎节数,对茎粗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总体效果为a2>a3>a1>ck。 3.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播期处理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大。叶绿素含量在各播期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播期间叶绿素含量比较,晚播明显低于早播和中播。就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言,三个播期之间以晚播占优势,总体趋势为:晚播>中播>早播。播期推迟,叶片中MDA相对含量增加。早播、中播后期MDA含量增加较快。多效唑和萘乙酸处理均增加了红小豆功能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多效唑处理下早播功能叶光合速率和该播期下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存在着对应关系。两种调节剂比较,多效唑处理效果明显优于萘乙酸,大体趋势为r2>r1>a2>a1>ck>a3>r3,且在各播期中表现基本一致。多效唑和萘乙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期叶片中MDA含量的升高。 4.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播期是影响干物质积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早播使红小豆营养体远大于晚播,并影响到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转移。各播期对照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呈现“S”型增长曲线,但各播期线性增长期出现日期不同,持续天数和最大增长速率差别也很大。到喷后37天,早播对照总干物质积累比晚播高出90%左右,中播比晚播高出40%左右。多效唑处理使红小豆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但促进了营养物质及时转移到花荚。萘乙酸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如多效唑明显,但在一定程
其他文献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水稻籽粒中8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来自顶二叶的合成,叶片大小是决定光合产物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功能叶尤其是剑叶形态和大小的遗传分析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十分重要。目前,有关水稻叶片大小QTL被精细定位或基因鉴定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ZS97B/9311回交重组自交系鉴定的叶片大小相关QTL为基础,利用其衍生的F_2分离群体以及近等基因系(F_3重组单株家系和F_4
在中国的苏南地区,不合理施肥导致养分资源利用率低下,了解稻麦(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对于减少养分损失、合理施肥相当重要,但是关于苏南地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报道较少。以及探究减量施肥、优化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之前的报道多是短期试验。本研究采取长期定位施肥的方式,从2012年6月水稻季开始设置缺素处理,(1)CK:不施氮磷钾肥,(2)PK:不施氮肥,(3)NK:不施磷肥,(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