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贲门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外Susan S.等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白人与黑人人群中贲门癌的发病率近数十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与1974年~1980年相比,增加了50﹪,约3.7/10万,尤其在老年与男性人群中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国内尚没有贲门癌流行病学的研究报道。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贲门癌预后不佳,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均在20.2﹪~35.3﹪之间。虽然贲门癌诊治方面有许多研究进展,但贲门癌的高发病率、低生存率,使它仍然是肿瘤外科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文献报道用于判断贲门癌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治性切除情况、手术径路和年龄等,但各文献报道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进一步寻求准确的预后因素,以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尽可能达到个体化治疗十分重要。
手术是贲门癌首选的治疗方案。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有助于彻底切除病变,减少手术并发症。贲门癌手术径路主要有经胸切口手术径路,经腹切口手术径路与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径路。各种手术径路孰优孰劣长久以来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总结我院贲门癌的治疗结果及寻求影响贲门癌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辅助治疗价值,并对比各切口手术径路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8年~2003年连续收治的贲门腺癌病例。按照入组及排除标准纳入病例,纳入共654例,其中男性496例,女性158例,平均年龄58.0±0.4岁。选取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手术径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度、辅助治疗、手术性质共十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贲门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对比各手术径路的预后、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按照肿瘤部位分成4个亚组,分别为贲门组、侵犯食管下段组、侵犯胃近端组、侵犯食管下段及胃近端组。在各个亚组中分析经胸、经腹切口手术径路切除情况以及预后。统计软件使用SPSS13.0,生存率分析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预后影响因子采用Cox比较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病例平均生存时间32.1±1.5月, 5年累积生存率为27.3﹪。单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手术径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度与手术性质6项因子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与手术性质4项因子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5、0.022、0.035)。在R0切除与非R0切除病例中,按是否给予辅助治疗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R0切除与非R0切除病例中,辅助治疗组与非辅助治疗组的预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876、0.443)。
经胸与经腹切口手术径路组之间病理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经胸组病例平均生存时间33.3±1.7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28.9﹪,经腹组病例平均生存时间23.6±3.4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2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7)。两组病例中术中出血量及根治性率有统计学差异(244.2±7.5ml vs 200.0±20.6ml,P=0.043;68.2﹪vs 40.9﹪,P=0.000)。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按照肿瘤部位分为4个亚组。结果显示侵犯食管下段组与侵犯食管下段及胃近端组中,经胸、经腹切口手术径路的手术根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68.6﹪vs 37.3﹪,P=0.000; 65.8﹪vs 26.3﹪,P=0.001)。侵犯食管下段组中,经胸切口手术径路预后优于经腹切口手术径路,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15.2﹪(P=0.000)。
结论:1、贲门癌的临床病例多属中晚期,切除率低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根治性切除为独立预后因子。2、本资料提示术后辅助治疗未能改善贲门癌手术治疗预后。3、在手术入路上,当贲门肿瘤侵犯食管下段时,应选择经胸切口手术径路;当肿瘤位于贲门或仅侵犯胃近端时,选择经胸切口或经腹切口手术径路都是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