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孔子《论语》的阅读,探讨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具备的职责。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论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目的及方法等相关问题。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政治哲学的历史背景。如果我们分析孔子的《论语》,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历史以及宇宙观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广泛存在,宇宙学理论与创造历史的国家事务相融合的地方随处可见,而这段历史构成了儒家哲学的一个要素,如天人观或圣王观。“天”是中国古代的天语之一,是中国哲学、宗教和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国王拥有“天子”的头衔,成为哲学、宗教、道德和政治的一部分时,天与人类政治制度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关系。儒家政治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历史因素是圣王的概念。根据儒家思想,圣人特别是指尧舜、禹、文、武等以德治国、以天道治国的贤德君王。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先例,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的角度看,尧对官吏制度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一种新的观念,即由功德、智慧、价值观、责任感而不是父权制来授予王位。尧之后,舜也能维持天道统治。他是一个孝子的典范,他从不滥用对父母的孝道。按照尧的指示,舜还按照圣人对圣人而不是父传子政策的理论,将王位交给了圣王禹。长期以来,禹被中国古人视为理想的统治者和哲人之王。作为儒家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天命”理论的背景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天命”是周初为推翻商朝、确立周王统治合法性而制定的。“天命”字面上指的是由上级统治者而不是下级统治者统治的权利,从隐喻和宗教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君王作为天在世上的代理,代表统治人类的权利。从历史上看,这一思想最早是在公元前1046年,最后一个暴君商纣王和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确立的。周朝最终像以前的夏商王朝一样衰弱了,结果在中国各地开始了所谓的“战国时期”在中国政局如此混乱的时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孔子时代,从官吏到统治者,整个鲁国乃至整个中国形成了一种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感到需要更大的和平与稳定。在当时,孔子试图传播他的道德哲学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一个国到另一个国并试图与诸侯交谈。在梳理相应的历史影响因素后,第三章展开论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以德治国”、“周礼”、“忠”和“正名”等《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孔子的政治哲学主要集中在“以德治国”的学说上,这种学说提倡任人唯贤。精英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政治权力是根据人民的努力、才能和成就而不是根据社会阶级或财富来授予人民的。这种制度的进步是以一个人的表现为基础的;它是通过人才或成就的证明来衡量的。在《论语》中,“德的力量”是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它使统治者为人民所接受,并允许道德统治者通过无为或“不费吹灰之力”来统治国家。“无为”的字面意思是“不做”,即“无所作为”,它既是孔子独特的精神意识形态,又是孔子的政治意识形态。孔子的另一个重要学说是“周礼”,它被提倡为一种政府法。根据儒家的语境,“礼”意味着仪式;礼是周王时代中国社会确立的传统宗教道德实践过程。周礼的内容相当广泛,它不仅包括祭祀,而且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一种社会“礼节”,如穿衣礼节、进餐礼节、迎宾礼节等。文武王时期,社会上的立礼实践对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一个贤明的统治者既要遵循礼节,又要毫不费力地统治自己的国家时,人们自然会追随他,对统治者表现出忠诚。“忠”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释——当它与一个人直接相关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忠”;当它与政治相关时,我们可以称之为“忠”。尽责是一个人履行职责的品质,它通常与政治职责(特别是当一个人从属于上级或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行为义务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理解只抓住了忠的一个方面。当然,人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上级,统治者或部长应该妥善管理人民,以获得他们的尊重。儒家哲学还认为,正名是建立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观念。名字和现实之间总是应该有一个一致性。社会关系中的每个名字都意味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统治者、大臣、父亲、儿子都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名字,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孔子正名的表现。孔子构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正名”来构建正确的社会结构。建立正确的社会结构有一些一般性的指导方针。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遵循正确的指导方针,当一个孩子对父母履行了正确的责任,当一个兄弟对兄弟履行了正确的责任,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就会建立起来。为了形成适当的社会结构,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上下级之间的道德责任关系被称为孝道,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什么比五常的关系更重要的了。第一是父母和孩子,第二是夫妻,第三是哥哥和弟弟,第四是朋友和朋友,第五是统治者和臣民。现在,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份量,总是处于这种人际关系的交叉之中。在厘清《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核心概念之后,第四章试图从政治和哲学两个不同维度来探讨孔子的政府观。孔子认为人天生就是一个社会人,宇宙的自然和谐应该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因此,如果一个国家违背了自然和谐,失去了秩序、法律、法令和制度的适用,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孔子试图针对当代社会的混乱状况,建立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自然和谐的政治哲学,这种哲学能够建立一种道德治理体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基本秩序。孔子的伦理哲学反映了他的道德政府体系的理想,在这个体系中,道德和政府交织在一起,几乎不可能把它们分开来考虑。事实上,孔子政府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农业基础,并不像现在的现代政府形成过程那样复杂。首先是一般的政府结构——如果我们分析《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伦理政治哲学规范将社会系统划分为三种伦理结构,即统治者的地位最高,大臣居中,臣民最低。一个在政府中处于最高地位的统治者,因此,他将被视为天子和万民之父,他统治国家的原则将是“不作为”(无为)。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就像历史上的圣王,如尧、舜、禹、文、武、周公,他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智慧统治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独特的道德统治的榜样。作为天子,统治者将为他的人民提供所有的公共福利,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授权。在统治者之后,他的大臣或政府官员将处于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第二位。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学说是“以德治国”。因此,处于政府第二位的政府官员将是有德之人。平民将是政府的第三部分,在孔子的政府理念中,平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孔子的政府理念中,君子是根据“以德治国”的原则被任命为政府官员的。老百姓的主要责任是对统治者和其他被任命执行政府职务的官员表示忠诚。第二,哲学意义上的政府结构。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试图自下而上地展示孔子的政府,因为孔子“五常”学说的第一种关系是存在于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从儒家的总主题可以看出,政治纪律是在家庭生活规范中道德品质的成长。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哲学家把它解释为“国家-家庭”(国-家),家庭被认为是国家形成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这一章中,我们试图说明孝道、正名、繁荣法则和宇宙观是如何形成一个政府的。最后,对统治者、政府官员的责任和如何统治人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五章为结论章,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可以说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基础是“以德治国”,即提倡一种精英领导制,所以领导者应该是有德的。当一个君主正确地履行他的职责时,他自然会为民众的福祉而任命“有德的”和“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综上,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是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考察孔子政治哲学思想内理想的政府形态。此外,孔子的伦理哲学反映了一个理想的道德政府体系,还讨论了与政府机构相关的伦理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