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羊作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自然疫源地调查的指示动物,调查不同活动区域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探寻羊较为精确的感染地点,进而了解人可能的感染地点,为当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及今后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2014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为参考,选择有病例报告的金寨县、桐城市和广德县进行现场调查。使用标准e Trex 301手持式GPS接收仪定位并记录病例居住地点及附近羊群活动地点的经纬度等地理信息,调查羊的羊龄、养殖方式、喂养年限等相关信息。采集羊颈静脉血和羊密切接触者(养羊户)肘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运用Map Info 9.5软件绘制调查点地理分布图。结果2015年5~8月,共调查25个羊群活动地点,20个调查点的羊血清样本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不同调查点的羊养殖方式不同,不同养殖方式的羊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集228份羊血清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为54.39%(124/228)。喂养时间超过1年的羊,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满1年的羊。金寨县和桐城市羊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广德县。2016年2月调查发现,有2只来自桐城市同一调查点的羊,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由阴性变成阳性。采集23份养羊者的血清,未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结论羊可以作为探寻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自然疫源地的良好工具。在不同区域活动的羊,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风险不同。在感染风险近似的情况下,羊在风险区域内生活的时间越长,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风险越高。不同养殖方式的羊,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风险不同。放养的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率高于圈养的羊;放养的羊中,在野外(村庄外)活动的羊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风险高于在居民区(村庄内)活动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