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还是仇富?——香港社会街头运动频发社会根源分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自1997年回归至今恰好二十年整,这二十年既是香港与大陆共同发展的二十年,也是香港与大陆在政治文化上相互适应的二十年。即便如此,香港与大陆的关系并非风平浪静,尤其近几年波折不断。本文将通过观察香港街头运动的典型案例“占中”运动,来深入挖掘香港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政策50年不动摇限期来临前期,对香港社会的内在张力进行深度剖析,这对今后陆港关系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将在对香港现行的行政体制进行白描之后,针对香港社会经济结构以及随之而动的社会阶层流动情况,通过一些搜集得来的调研数据和田野资料,对香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进行精确地掌握与刻画,同时以香港人的住房压力为一个研究剖面,反映香港社会业已存在的巨大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从而揭示出香港地区近年来社会运动频发的深层原因。在全球化理论和不平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发现,香港社会存在急剧的贫富差距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资本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社会经济的增速。换言之,富人可以通过操作其资产的方式实现利滚利并变得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因为拥有很少的甚至不拥有例如房产、股票、债券等资产,没有办法实现资产回报,而社会整体经济的增长是不会为他们带来富足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层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认为香港街头运动的实质不是“反中”,而是源自社会不平等现状的“仇富”。明确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香港社会治理中清晰问题根源,为央地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稳定的陆港关系治理,提供一个重要而不容忽视的视角。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在其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首次使用了“福利模式”的概念,从1990年开始,“福利模式”理论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学科,进入了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