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死——附疑似脑炎的脑桥梗死病例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wk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干梗死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相对较高,为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不典型脑干梗死逐渐被临床医生认识。不典型脑干梗死因临床表现不特异,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文将结合1例疑似脑炎的脑桥梗死病例分析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做一总结。方法:报道我院2009年疑似脑炎表现的脑桥梗死患者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从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的变异、MRI诊断及急性期溶栓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脑桥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造成脑干梗死的主要病因。(2)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临床上多见不典型的脑干梗死,主要有貌似大脑半球病变、貌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变和无症状的脑干梗死三大类型。(3)头颅MRI检查,尤其是DWI成像,对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有帮助,但早期DWI阴性的脑干梗死并非罕见,反复多次的MRI检查对诊断脑干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脑干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尚无定论,但溶栓治疗总体安全性较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脑干梗死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检查是影像学诊断的首选。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脑干梗死但影像学结果阴性的患者,多次复查MRI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对于确诊为脑干梗死的患者,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脑缺血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细胞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的病理现象,其病理机制复杂,包括自由基损伤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SCA-SB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择2010年9月-2010年11月在我院眼科中心行WASCA-SBK术的屈光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