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阴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传感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PEC)分析已经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传感技术,它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成本合理和易于仪器小型化等诸多优点,被成功应用于生物分析、环境污染检测和临床应用等领域。近年来,阴极光电化学分析作为阳极传感策略的有效补充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光电阴极易于和接受光生电子而不是被空穴氧化的分析物作用,避免了光阳极表面固有空穴强氧化作用引起的电极界面上诸多还原性小分子被氧化的干扰。因而提高了阴极光电传感器的选择性,尤其是在生物传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设计了新型的具有良好光活性的阴极光电材料用于制备功能电极,并结合不同的特异性识别方式来实现一定目标分析物的选择性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通过一步火焰喷雾热解法(flame spray pyrolysis,FSP)合成出Cu O-Cu2O异质结,并将其作为光敏材料用于构建光电化学传感装置。表面分析表明,Cu O-Cu2O纳米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小于10 nm,并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由于Cu O-Cu2O异质结具有一定的优良特性,例如在可见光区具有强的吸收和能够有效分离光生电子-空穴对,Cu O-Cu2O涂层电极在可见光照射下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阴极光电流响应。基于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与含铜化合物通过形成Cu-S键的相互作用,Cu O-Cu2O复合材料被用作光电极修饰材料来构建检测L-Cys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当L-半胱氨酸加入到电解液中,L-Cys分子和Cu O-Cu2O纳米粒子的相互结合作用会导致电极表面的空间位阻增加,从而可以观察到一个下降的光电流响应。进一步对影响L-Cys光电化学响应的因素(包括Cu O-Cu2O复合物的浓度、滴涂量以及施加的偏置电压)进行了优化。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所提出的传感器的光电流随着L-Cys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相应的线性范围从0.2μM到10μM,三倍信噪比(3S/N)下的检出限为0.05μM。同时,该阴极光电化学传感器显示出高选择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此外,这一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潜在适用性在人体尿液样品中进行了评估。(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p型半导体的阴极“signal-on”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的高灵敏和选择性的检测。使用葡萄糖同时作为绿色还原剂和碳前体,通过一锅溶剂热法合成出分层多孔花状的Bi-Bi OI@C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光电阴极的制备。由于金属Bi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效应和碳的高电导性,复合材料与Bi OI或Bi-Bi OI相比显示出增强的阴极光电流响应。当氯霉素特异性适配体被固定在Bi-Bi OI@C修饰电极上作为识别元件,氯霉素分子能够被适配体特异性捕获并有效地接受Bi-Bi OI@C产生的光生电子,从而使得阴极光电流变大。这样就构建出对氯霉素表现出特异性“signal-on”响应的阴极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对Bi-Bi OI@C悬浮液的滴涂量、施加的偏置电压和适配体浓度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所构建的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阴极光电流随着氯霉素浓度在2 n M到250 n M范围内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得到的检出限(3S/N)为0.79 n M。这一阴极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药物片剂、滴眼液和湖水样品中氯霉素的测定。(3)体液中黄体酮的水平可以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指标,并有助于了解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功能。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抗体-适配体的三明治型结构用于黄体酮的阴极光电化学生物传感。这里制备出的碳点修饰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阴极光电流响应,被用作修饰电极的光活性材料,进而用于负载黄体酮的特异性抗体。与此同时,具有高特异性结合能力的黄体酮截断适配体与Au-Cu O-Cu2O纳米复合物相结合充当生物缀合物。当黄体酮存在时,这种aptamer-Au-Cu O-Cu2O生物缀合物能够通过抗体-黄体酮-适配体相互作用将CDs-GO修饰电极的阴极光电流响应进行放大。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所构建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阴极光电流与黄体酮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即光电流值随着分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传感器对黄体酮的线性范围为0.5 n M到180 n M,同时表现出一个为0.17 nΜ的较低检出限(3S/N)。这一阴极光电化学传感平台显示出很高的选择性、令人满意的重现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此外,这一传感器被成功应用于人类血清样品中黄体酮的测定。
其他文献
氟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与环境污染物。适当浓度的氟有益于人和动物牙齿、骨骼的正常发育,但当机体摄入的氟过量时,会造成急性或慢性氟中毒,导致氟斑牙、氟骨症、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伤。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机体摄入过量的氟会诱发氟斑牙,牙釉质钙化不足、斑驳、变色、多孔易腐烂。成釉细胞通过分泌釉质基质蛋白,管理基质
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被列为小RNA病毒家族主要成员,目前已发现三个基因型(A、B和C型),其中基因C型DHAV(DHAV-C)在国内流行趋势上升,阻碍了养鸭业健康发展。当前国内外对DHAV-C遗传变异特征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研究仍有不足。如:以往研究表明DHAV-C不同毒株主要抗原蛋白存在氨基酸高变区域,可能导致毒株抗原性改变,影响疫苗保护效力,但近
第一部分 感觉神经参与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平衡[目的]探究感觉神经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能否对其成骨成脂平衡发挥调控作用,感觉神经缺失时候观察成骨、成脂分化平衡是否会发生变化。[方法]我们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3月龄雄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Advilin-TrkA-/-,先天性敲除感觉神经上的TrkA受体,抑制感觉神经生长。通过μCT和OsO4骨髓腔脂肪染色扫描分析、Perilipi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保证玉米产量同时增收一季大豆,选择耐荫性大豆品种是发挥群体产量优势的关键。贵州大豆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西南山区春大豆与玉米带状间作栽培的主要地区,但生产上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极少,产量较低,影响整个间作系统的产量以及栽培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本研究根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发展对大豆品种迫切需求,充分利用贵州弱光地区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筛选适宜间作弱光胁迫的大豆
葡萄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果树之一,酚类化合物对植物自身生长和人体保健都具有重要价值。四川盆地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的新兴产区,先后引进了多个鲜食葡萄品种,并研发了以“双膜覆盖避雨栽培”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为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川盆地地区葡萄园经常面临日照少、湿度大和温差小等不良生态条件,与我国其他产区截然不同,目前对此种气候类型下酚类化合物等葡萄果实重要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是玉米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抗逆性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骨干亲本的遗传改良在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西南地区作为玉米主生产区之一具有种植密度低,育种模式偏重“自育系×外引系”模式,育种亲本集中在08-641、18-599、S37等骨干亲本的特点。利用西南地区骨干亲本解析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及挖掘骨干亲本关键遗传
In Sb是一种具有闪锌矿结构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室温下带隙约为0.18 e V,电子迁移率高达7800 cm2V-1s-1,在光电探测器、红外热成像、霍尔器件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特殊的窄带隙结构和高电子迁移率特性,也预示In Sb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半导体热电材料。当前制约In Sb化合物热电性能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高的热导率(14~18 Wm-1K-1)和较低的塞贝克系数(~90μVK
当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轻工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正向高速、高精、重载与轻量化发展。工业机器人由连杆与关节部件构成,其关节采用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或同步带等作为传动元件,控制系统则假定其为刚性传动进行控制。然而,由于关节元件结构紧凑、刚度有限,关节柔性不可避免,高速运动特别是高速启、停阶段会产生柔性振动,由此降低轨迹精度与定位效率,影响加工质量与作业效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已被正式列入新的课程标准,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方针和追求目标。其中"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而历史概念又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概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所以更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而概念解释错误或解释不准,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笔者不惴浅陋,现以王阳明的"心即理"为例进行说明,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期刊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古老传染病,目前仍然是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活动性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呼喊、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排放到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可使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艾滋病大流行、低社会经济状况伴随的卫生保健服务匮乏、过度拥挤、吸烟、酗酒、营养不良等。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物也可能是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