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流域沟蚀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蚀是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通过破坏土地景观、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河道泥沙,对侵蚀地及下游位置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区域尺度的沟蚀研究存在局限性,难用高效的方式提取大尺度数据,因而缺乏对大尺度沟蚀空间分布状况的了解。本论文以横跨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的红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 GIS10.4软件划分小流域作为调查单元进行随机抽样,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古代侵蚀沟和现代侵蚀沟,主要采用沟壑密度(Gully Density,GD)衡量侵蚀强度,沟道出现概率(Gully Ratio,GR)、单元占比(Gully Proportion,GP)和面积占比(Area Proportion,AP)衡量沟蚀空间分布。为查明红河流域沟蚀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沟蚀分布的主控环境因子,进一步明晰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沟蚀发育的特殊性,开展了红河流域沟蚀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类侵蚀沟受地形影响,集中分布在中国境内;国内部分集中于元江流域,其古代侵蚀沟平均GD达到3.77 km·km-2属于强度侵蚀,现代侵蚀沟平均GD达到1.27 km·km-2。古代侵蚀沟中、强度侵蚀单元占比83.17%;GR值高于95%,空间差异较小;现代侵蚀沟有沟单元占56.2%,平均GD为0.77 km·km-2,GR值介于46.34%~67.44%,具有显著的集中性。(2)从空间分布来看,古代侵蚀沟空间分布广泛且沟壑密度变异性相对较小,在碳酸盐岩发育少;现代侵蚀沟分布受气候、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影响显著,集中分布在蒸发量大、NDVI值较低、地形湿度指数(TWI)高的地区,在灌草丛、燥红土、碎屑岩分布集中。从侵蚀强度来看,古代侵蚀沟在海拔>1340m时,GD随海拔分级增加而增加,在侵入岩中侵蚀强烈;现代侵蚀沟随海拔、NDVI分级增加GD减小、在中覆盖度草地轻度侵蚀、在燥红壤和紫色土的土壤类型、变质岩中,侵蚀强度高。现代侵蚀沟侵蚀强度分级为强度及以上的地区集中于干热河谷区。(3)元江干热河谷坡面现代侵蚀沟形成以平行状沟系为主的空间格局,呈现分布集中性。该区侵蚀强烈,其中强烈侵蚀占15.15%,极强侵蚀占9.09%,剧烈侵蚀占比高达57.57%。GD受气候条件影响不显著,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单元集中分布在坡度>15°的范围,随着坡度分级增加GD均值增加;在S、SW和NE坡向GD高。该区草地分布为主,疏林地GD达15.94 km·km-2,其次低覆盖度草地GD为15.19 km·km-2。调查单元土壤有机碳含量(SOC)与GD指数拟合结果良好;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燥红土是现代侵蚀沟发育的重要因素。(4)三组目视解译的结果表明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区域尺度沟道的方法具有可重复性;无人机与遥感影像提取的沟道长度均值为0.207km和0.211km,沟道长度误差小,遥感影像误判率2.6%,相对误差高于15%占25.37%调查精度高,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侵蚀沟数据能应用到红河流域,并能够得到可信的沟壑密度数据,反映出流域整体的侵蚀现状。本文以红河流域为研究区开展区域尺度的沟蚀研究,通过抽样方式逐步确定了红河流域沟蚀的重点关注区域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尺度沟蚀研究提供标准方案,并为主控因素阈值研究提供方向;干热河谷地区沟蚀研究,对实施高效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和预防、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厨余垃圾一般是指在家庭日常烹饪中废弃食用的生料、剩饭剩菜或果蔬等易腐的有机垃圾,水分大,有机物质含量高,盐分含量高,油脂含量高等。目前,厨余垃圾的处理量与产量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厨余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焚烧处理厨余垃圾的减容性效果明显,大多数城市厨余垃圾现在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干燥处理。然而,厨余垃圾的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垃圾的燃烧热值,影响焚烧效率。因此,需要
学位
湖滨带作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区域,是两个生态系统间互相作用与发展的桥梁及纽带。由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湖滨带的天然环境状况频频受到干扰,导致湖滨带湿地功能的衰败以及湖泊水华现象严重等后果。随着《云南省抚仙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7-2020)》的顺利施展,湖滨湿地带的生态修复及完善治理俨然成为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
学位
合理的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是维持快速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和食物供需平衡的重要基础。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演变、人口集聚、工业化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及其承载的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受到干扰,加剧粮食供需矛盾。基于土地利用及其功能转变揭示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演变规律,探究城市景观功能空间演变驱动下的食物供给与需求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明确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功能转
学位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称,对昆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滇池外源污染负荷增加,水质恶化,加之滇池独特的地理特性和气候条件有助于藻类的生长繁殖,使得蓝藻水华事件频发,给滇池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为有效防控蓝藻水华,必须对水华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掌握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驱动水华暴发的
学位
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跨国河流,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纽带。湄公河上游的水文状况对于下游粮食安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日渐加剧,流域内的水文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干旱是威胁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水文干旱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流域内干旱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以湄公河清盛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区,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是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厘清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益提的前提,特别是对自然禀赋较差、人类扰动严重的流域而言更为重要。本文以人地关系紧张的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流域1980至2018年间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估了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及空间可视化;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关性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区科学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干热河谷是一类典型又特殊的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强烈,在人类活动的外部因素和其本身脆弱生态环境的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我国大部分干热河谷分布于横断山区及其周边,近年来,围绕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生态修复、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当前缺乏明确的干热河谷边界,对系统、全面地开展干热
学位
准确的降水数据对研究降水时空变化、水文模拟、生态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传统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精度较高,但在高原山地区域分布稀疏,难以获取详细准确的降水空间变化特征。TRMM卫星降水数据产品覆盖范围广,能较好的反映降水的时空变化,但与实测降水相比存在偏差。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五江源区及其周边地区50个有效地面气象站点2000-2019年的实测降水数据对TRMM 3B43降水数据进行校正,试图得到一
学位
降雨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洪预报和干旱监测的关键研究因素。传统的地面雨量站和降雨雷达受站点布设的局限性,无法准确且完整地反映降雨真实的空间分布情况。而卫星通过对云层大范围探测,可以补充雨量站缺失的降雨空间分布信息,但卫星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其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CART-ANN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简称MC-ANN融合模型)。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例,开展多
学位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产生影响。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尚不明晰。本文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产品,采用多个拟合模型以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1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植被生长始期(SOS,start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