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持续性污染物“贝类观察”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项大型水体监测工程,但迄今淡水方面的研究却几乎属于空白。本硕士论文以太湖习见贝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生物指示物,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三类有机氯污染物-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在太湖重点渔业水域(湖州、常州雪堰、宜兴大浦和无锡五里湖)中背角无齿蚌体内的残留和富集情况,并对相关水域进行了上述有机氯化合物污染程度的调查和评价。同时,为正在尝试建立的内陆渔业生态环境“淡水贝类观察”体系进行预备研究。1.六六六:利用2004年采自湖州、常州雪堰、宜兴大浦和无锡五里湖的36个以及2003年采自无锡五里湖水域的10个蚌样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本明显受到了HCHs的污染,检出率为100%。2004年各地污染程度排序为(平均值±标准差,含量范围,单位:ng/g湿重含量):宜兴大浦(3.20±0.74,1.97-4.17)≈湖州(3.15±1.18,2.00-5.44)>常州雪堰(2.21±0.69,1.42-3.49)>无锡五里湖(1.25±0.73,0.47-2.34)。与2003年的结果(4.00±1.22,2.45-6.46)相比,无锡五里湖2004年蚌中的含量相对较低。2004年湖州、宜兴大浦和常州雪堰三地的蚌样中含有高比率的γ-HCH异构体;β-HCH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与国内外相关结果相比,太湖贝类的HCHs富集总体处于中高水平,但总六六六(∑HCHs)的含量尚未超过国内外相关的食品安全限量标准。2.滴滴涕:同样利用上述2004年采自湖州、常州雪堰、宜兴大浦和无锡五里湖的36个以及2003年采自无锡五里湖水域的10个蚌样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DDTs在所研究各水域蚌样中的检出率亦为100%。2004年各地蚌所受污染程度的排序为(平均值±标准差,含量范围,单位:ng/g湿重含量):无锡五里湖(10.97±2.36,7.78-14.4)>湖州(7.77±2.97,3.75-11.61)≈常州雪堰(6.46±2.94,3.44-11.10)>宜兴大浦(2.88±0.46,2.27-3.79)。与2003年(9.27±3.04,6.76-14.13)相比,无锡五里湖2004年蚌中的含量没有明显改变。P,P’-DDT仅从2004年湖州样本中检出。另外,上述两年蚌样中DDT组分的比较显示,P,P’-DDT在2004年蚌样中的减少量约相当于P,P’-DDE的增加量。DDTs在太湖所研究的蚌样中的残留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含量未超过国内外相关的食品残留限量标准。3.多氯联苯:分析了样本为2003年采自无锡五里湖石塘水域,2004年采自湖州、常州雪堰、宜兴大浦,以及2005采自无锡三山岛的共计40个蚌样中PCBs的残留含量和组分特点。PCBs污染在38个蚌样中被检出,检出率为95%。总多氯联苯(∑PCB)含量在0.68-58.09ng/g湿重间,没有发现明显的时间/地点差异。PCB11、1和5同系物是最优势的组分。各样本的PCB残留水平均未超过国内外相关的食品安全安全限量标准。作为国内首次淡水“贝类观察”的系统尝试,本硕士论文以背角无齿蚌作为生物指示物,有效地监测和调查了太湖不同水域中三类持续性有机氯化合物HCHs、DDTs和PCB最新的残留状况、组分特征、污染程度和对背角无齿蚌食用安全质量的影响,为未来渔业水域“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