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全世界关注的女性健康问题,其发病率仅低于乳腺癌,居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宫颈癌根治术对于Ⅰb2~Ⅱ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对于早、中期宫颈癌局部肿瘤直径过大(肿瘤直径>4cm)、病灶出血较多或宫旁浸润明显者其5年存活率仍然不高,主要是因为肿瘤局部未控制、复发和转移,因此针对肿瘤直径>4cm、病灶出血较多或宫旁浸润明显的宫颈癌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显得非常重要。自1952年Cromer等首次将动脉灌注化疗应用于临床治疗后,逐步得到广泛开展,并进一步提出了新辅助动脉化疗(neoadjuvant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NAIC),在临床中用于宫颈癌的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故本文对NAIC在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作以探讨。目的探讨新辅助动脉化疗在Ⅰb2~Ⅱ期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期4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动脉介入化疗分为两组:术前化疗组和直接手术组作为对照组。术前化疗组患者13例,其中Ib2期2例,IIa期3例,IIb期8例,13例患者由于局部肿瘤直径过大、病灶出血较多或宫旁浸润明显分别于术前10~16天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化疗药物包括顺铂(CDDP)、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羟基喜树碱(HCPT),对照组患者31例,其中Ib1期10例,IIa期21例,31例患者均直接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等进行比较,以评价新辅助动脉化疗在Ⅰb2~Ⅱ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术前化疗组病例介入化疗后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病灶溃疡面缩小、变浅,出血明显减少,临床总有效率76.92%,8例IIb期患者介入化疗后宫旁浸润明显改善,降低了临床分期,获得了手术机会;术前化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化疗组明显低于直接手术组(分别为400+25ml、600+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2);术前化疗组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38%( 2/13)、48.39%(15/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4),宫旁切缘阳性率、阴道切缘阳性率、脉管癌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宫颈癌(肿瘤直径>4cm、病灶出血较多或宫旁浸润明显)术前采用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减少病灶出血量,改善宫旁浸润,降低临床分期,为不能手术患者赢得了手术机会,可缩短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降低了盆腔淋巴结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