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从顿悟问题本身的属性入手,试图在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的框架下给予顿悟问题一个全新的界定。将表征复杂性区分为表征层次复杂性和表征抑制复杂性,并以经典的顿悟问题TPuzzle任务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研究关系—表征复杂性在顿悟问题解决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研究—通过对135名高二学生在解决TPuzzle问题中的不同阶段的表现的考察,证明了表征层次性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动力机制的条件制约作用,并在关系—表征复杂性的框架下探讨顿悟现象的本质。研究二通过考察11-17岁之间三个年龄段的270名儿童在不同线索下解决TPuzzle问题的成绩分析了表征抑制性的作用方式,进而对11-17岁儿童顿悟问题解决能力的年龄特征及其反映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
具体来说,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顿悟问题可以被界定为关系复杂性较低而表征复杂性较高的问题。被试对每一种线索进行实际操作的水平和操作前后的主观体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表现为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这一分离的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顿悟的本质。
2.表征的抑制解除理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表现为总体上经历了高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在线索敏感性上明显高于未经历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而被试在特定阶段的操作水平未出现朝向解决目标的线性增长而是出现停滞的现象证明了表征层次性对顿悟问题解决心理动力机制的作用存在制约性,这种渐进—停滞—跃升的变化模式也反映了顿悟问题解决中连续和非连续加工并存的机制。
3.总体来说,接受多重线索的被试会比接受单一线索的被试解决问题的时间更短,同时有着更少的努力付出体验。关系线索对问题解决速度的促进作用要比对象线索的作用显著,同时有着更少的努力感体验。
4.由于表征抑制性的存在,R+F线索下被试的解决率和解决时间会受到影响,R+F线索下被试解决问题的时间会长于单一R线索作用下的被试,相应地,R+F线索下被试解决问题的努力感也会大于单一R线索作用下的被试。
5.在顿悟问题解决速度存在一定的年龄特征。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被试总体表现要好于高中二年级。不同年龄的被试在不同类型的线索上解决问题的速率呈现复杂的变化模式。表征抑制性作用的强弱反映了儿童表征能力和图式发展的不均衡性。
6.不同年龄被试在不同线索下解决顿悟问题的努力感体验表现出与实际操作水平基本一致的复杂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