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立足于武汉抗战时期的文艺文本,从修辞研究的角度进入该段历史的时空,试图描绘出武汉抗战时期文艺的具体风貌,进而考察修辞与意识形态、文学经验的整合关系,以及文艺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导言,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契合关系。 第一章,从“辞格”的角度切入武汉抗战文艺。以“比喻比拟”、“呼告与反复”、“夸张、排比与对比”为例,分三部分来论述该时期的文艺状况,进而考察修辞与情感表达、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从“辞章”的角度切入武汉抗战文艺。从“人同此心”的篇章修辞、“误会”的结构方式、“个体”与“整体”的整合关系,分三部分来论述武汉抗战文艺在篇章结构上的若干特点。“辞章”与“辞格”,共同构成“战争之春”的修辞系统,体现出意识形态整合的意图。 第三章,论述“战争之春”的升华与终结。第一节,重点探讨“战争之春”与“狂欢化”之间的联系。从“春天的气息”,过渡到“狂欢化”的色彩,是有着内在逻辑的。并与巴赫金“狂欢化”进行对比分析,突出武汉抗战文艺“狂欢”的独特含义。第二节,是第一节的补充与扩展。讲述武汉抗战时期很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现象:“游行式文体”。进一步考察“战争之春”与“狂欢化”的关系。第三节,从修辞的角度,以《差半车麦秸》、《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与《华威先生》三部小说为例,讨论抗战文艺中“歌颂与讽喻”的问题。 结语,讨论武汉的背影,为什么在文学家与文学史家的视野中隐退。考察其与“战争之春”的文本状况、武汉城市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学史书写权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