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层螺旋CT内耳VRT成像研究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内耳容积再现技术(VRT)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
材料与方法:
对听力正常、耳部无任何疾患的健康志愿者10例(20耳)进行多层CT横断面螺旋方式扫描,扫描参数为0.75mm准直器宽度,螺距为1,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对所有志愿者双侧耳分别进行重叠放大重建,重建间隔分别用0.1mm(重叠86.7%)、0.2mm(重叠73.3%)、0.3mm(重叠60%)、0.4mm(重叠46.7%)、0.5mm(重叠33.3%),然后以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内耳进行重建,比较不同重建间隔对VRT图像质量的影响。调整重建阈值,阈值分别选择-1000~0Hu、0~+1000Hu、-1000~+1000Hu,比较三个阈值对图像的影响。
结果:(略)
结论:
阈值范围在-1000~+1000Hu时内耳三维结构显示最佳,所得VRT图像边缘光滑,内耳结构完整、清晰,无明显伪影。0.75mm准直器宽度时,以0.2mm重建间隔所得VRT图像质量最佳,图像数量相对较少,又可清晰显示内耳的三维立体结构。
第二部分多层螺旋CT对正常内耳结构的显示目的探讨正常内耳结构的MSCT表现并与尸颅解剖标本相对照,测量部分内耳结构的正常值范围。
材料与方法:
搜集听力正常、耳部无任何疾患的健康志愿者65例,按年龄分为5组:学龄前组(≤7岁),11例;学龄组(8~14岁),15例;青春期组(15~20岁),11例;青年组(21~45岁),16例;中老年组(≥46岁),12例。对所有志愿者做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和MPR重建,采用第一部分所得最佳参数和阈值对双侧内耳分别进行VRT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上对以下结构进行测量:①耳蜗底圈管径及长度②前庭长度和宽度③水平半规管管径和长度④内耳道宽度⑤前庭导水管狭部宽度。对经10%福尔马林固定6个月左右的成人尸体头颅进行MSCT颞骨扫描,并做成横断解剖切片。
结果:
横断面、冠状面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耳蜗各圈、蜗轴、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蜗窗、前庭窗、内耳道等结构,其中蜗窗、前庭窗、蜗轴和上半规管在冠状面图像上显示较好。VRT图像立体直观的显示了耳蜗底圈、前庭及三个半规管,耳蜗底圈分界清楚,但中圈和顶圈分界不清。各测量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左右侧之间及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内耳结构的形态特点,VRT图像立体直观的显示了内耳结构。内耳结构在各年龄组间、左右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出生后内耳已发育成熟,与胚胎学相符。
第三部分内耳病变的多层螺旋CT及MRI表现目的分析内耳病变的MSCT及MRI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价提供形态学基础。
材料与方法:
搜集42例来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内耳病变患者的MS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其MSCT和MRI表现。其中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21例(40耳),骨化性迷路炎7例(7耳),迷路瘘管14例(14耳)。迷路瘘管患者均经手术证实。MSCT检查方法同第二部分。MRI扫描采用T2WI3DCISS序列。
结果:
1.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MSCT和MRI表现:21例(40耳)内耳畸形中:①耳蜗畸形12耳,分别为Michel型畸形1耳,表现为内耳完全缺如;共同腔畸形3耳,表现为耳蜗与前庭融合,呈一囊状结构,二者不能相互区分;不完全分隔Ⅰ型3耳,表现为耳蜗缺乏完整的蜗轴呈囊状,前庭扩大呈囊状;不完全分隔Ⅱ型(即Mondini型)5耳,表现为耳蜗仅1.5圈,中圈和顶圈融合,前庭扩大。②前庭与半规管畸形14耳,表现为耳蜗正常,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缺如或扩大。③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MSCT表现为前庭导水管开口扩大呈喇叭口状或与总脚相通,MRI表现为内淋巴囊明显扩大,呈三角形、椭圆形、条弧形贴附于小脑半球表面。40耳中8耳伴随内耳道畸形,MSCT表现为内耳道缺如(1耳),狭窄(4耳)或扩大(3耳)。MRI显示5耳蜗神经缺如,2耳蜗神经较细。
40耳先天性内耳畸形中37耳MSCT横断面图像和MPR、VRT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其中VRT图像更可直观、立体的显示畸形的空间形态结构,VRT图像和断面图像对畸形部位和程度判断一致。3耳水平半规管短小畸形患者VRT图像较断面CT图像更加清晰的显示了畸形部位。MRI横断面图像也可清晰显示各种畸形的特点。MIP可立体显示畸形的内耳形态,但与VRT图像相比立体感稍差,空间分辨率较低。
2.骨化性迷路炎:MSCT图像上7耳均表现为内耳迷路内密度不同程度增高。1耳内耳完全骨化;4耳仅耳蜗底圈受累;2耳累及耳蜗各圈,其中1耳同时累及水平半规管。4耳由于迷路内较多高密度骨化影响了内耳三维立体结构的清晰显示,但VRT图像仍能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3耳骨化程度较轻的患者VRT可显示变细的耳蜗和不连续的半规管结构。
MRI图像上7耳均表现为迷路信号减低、迷路变形或不显示。其中1耳迷路未显示,3耳底圈局限性狭窄,3耳耳蜗各圈狭窄并1耳伴前庭、半规管信号减低。MIP可显示狭窄的耳蜗底圈。
3.迷路瘘管:MSCT表现为内耳局部或广泛的骨质破坏。耳蜗破坏1耳,耳蜗、前庭、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均破坏3耳;仅水平半规管破坏10耳。MSCT显示破坏部位与手术结果一致。MRI显示3耳迷路信号紊乱,形态异常,10耳水平半规管局部信号降低。
结论:
MSCT和MRI可清晰显示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形态特点,MRI对听神经发育异常的诊断更加准确,VRT能立体直观的显示畸形的部位和程度。MSCT和MRI均可显示骨化性迷路炎的形态改变,其中MRI较MSCT敏感。MSCT可准确显示迷路瘘管的破坏部位,但对部分病例破坏程度估计不足。
第四部分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电极的综合影像学评价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和术后电极评价的影像学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43例拟做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行术前MSCT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帮助选择适应症和植入耳侧。对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23例患者行术后MSCT检查,其中12例同时行X线平片检查,评价植入电极的位置和数目,并与手术对照。MSCT和MRI扫描方法同第三部分。X线平片采用耳蜗位和经眶位拍片。
结果:
43例患者中,20例MSCT和MRI均未发现异常,23例(42耳)MSCT和MRI均发现有异常,其中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20例39耳,骨化性迷路炎3例3耳。内耳发育畸形包括:Michel型畸形1耳,共同腔畸形3耳,不完全分隔Ⅰ型(IP-Ⅰ型)3耳,Mondini型5耳,前庭与半规管畸形13耳,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14耳。39耳畸形中MRI显示蜗神经缺如5耳,蜗神经细小2耳。MSCT在显示中耳乳突、颈静脉球高位、乙状窦位置、面神经管位置及立体显示内耳畸形的形态方面优于MRI,而MRI对听神经异常的诊断更加准确。
23例内耳病变患者中3例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1例为IP-Ⅰ畸形,2例为双侧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20例内耳正常患者均做了手术。双侧颈静脉球高位的患者选择高位程度较轻的一侧耳进行手术;单侧颈静脉球高位的患者选择对侧耳手术;乙状窦前置的患者选择对侧耳手术。
21例患者植入Combi40+标准型电极(MED-EL,奥地利),2例植入Combi40+短电极(MED-EL,奥地利)。MSCT断面图像显示电极在耳蜗内呈点状高密度影。VRT显示电极在耳蜗内呈螺旋状走行。21例植入Combi40+标准型电极患者VRT可清晰分辨每个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18例患者显示耳蜗内电极12对,1例显示11对,1例显示9对,1例显示10对。2例植入Combi40+压缩电极的患者VRT图像上只能分辨插入耳蜗前段的4~5个电极,其它的插入电极相互之间难以区分。VRT显示电极数目的准确率约为87%(20/23)。X线平片显示电极于耳蜗区呈环形走行,每对电极可分辨,但不能显示电极与耳蜗的精确位置关系。7例显示电极数目与手术记录一致,5例显示较手术记录少,显示准确率为58.3%(7/12)。
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是必须的。术前MSCT和MRI检查非常重要,二者相互补充,应作为常规术前检查。MSCT在显示中耳结构和立体显示内耳畸形的形态方面优于MRI,可指导手术适应症和电极类型的选择、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MRI对于评价听神经正常与否有重要价值。X线平片具有经济及放射线剂量低等优点,但受拍摄体位的影响较大,图像分辨率较低,仅能粗略估计电极在内耳的位置。MSCT结合VRT重建可清晰、直观、准确的显示电极在耳蜗内的形态和位置,能准确显示大部分病例植入电极数目,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观察植入电极直观而较准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