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并不是孤立生成的,而是有机的融合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和升华的全过程,是马克思自身哲学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佐证。理清精神生产概念的生成和发展脉络,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线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论述了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提出的思想准备阶段。虽然在此阶段马克思对精神生产概念并没有进行明确地论述,但在观念、意识的作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物质利益与精神自由的关系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多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开始从坚持精神创造世界到从物质生产出发研究社会历史问题,转入到社会经济学研究。论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初步形成。此阶段上的马克思开始深入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等问题,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提法,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探讨了有关精神生产的问题。在《神圣家族》中又提出了社会历史发源于粗糙的物质生产的观点,在清扫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残余的基础上对精神生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走向成熟,“真正成为马克思”。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下对精神生产概念作了科学的界定和诠释,具体探讨了精神生产的属性,精神生产与社会分工,精神生产的阶级性等问题。马克思抛弃了把劳动当做人的固有属性、当做人的内在目的的错误认识,他从整体性范畴考察人类活动,把生产、劳动、实践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完成了理论研究出发点的转移。同时马克思也形成了自己的全面生产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作用的一个独立领域,但精神生产也不能是孤立的发挥作用,它是与其他生产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并有机的融合于现实生产的总过程中。论文试图借助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文本,阐明马克思在自己早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精神生产问题的理解和论述,理清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生成脉络,呈现出其历史原貌。这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精神生产理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