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述道:中国已经进入全民焦虑期。全民焦虑是对中国社会心理状态的整体描述,究其本质是群体焦虑。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国际公认的矛盾突发时期,群体焦虑不可避免。群体焦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历史上,美国、韩国、日本也同样出现过这种现象。对比全民焦虑出现时各个社会状态的异同可以发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平衡加剧是导致群体焦虑的根本原因。群体焦虑会引发进一步的社会问题,如群体事件频发、群体敌对(如仇富心理、仇官心理等)、民族主义运动等。正如L·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所论述,“冲突通过允许行为的自由表达,而防止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1)群体焦虑是情绪积累的结果,也是敌意倾向积累的一种表现。为了防止破坏性群体事件发生,应在群体焦虑达到具有破坏性之前,对其进行发泄和疏解。群体焦虑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触发性,当群体受到外界突发事件的刺激,这种焦虑才会表现出来;突发事件也会引起广泛关注,形成群体事件。在群体事件中,群体焦虑主要以抱怨行为及抱怨传播的形式进行发泄。抱怨行为是指个体、组织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主体为了排解并消除因客观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不满和焦虑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发泄行为。抱怨冲动的压抑和积累,决定了抱怨具有潜伏性、转移性和替代性。在现代传播中,尤其是网络传播环境中,抱怨具有放大性、感染性、扩大性、不可控性。在网络社会中,抱怨主要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介平台,以吐槽、煽动、发表观点、随声附和等表现形式进行传播。抱怨广场效应是指网络传播环境中,抱怨行为在群体心理共性的影响下迅速传播、引起共鸣并引起其他人采取抱怨行为或围观行为的群体抱怨现象。群体事件是抱怨广场效应形成的导火索,群体焦虑情绪是抱怨广场效应形成的社会心理要素,群体心理共性是抱怨广场效应形成的心理基础,抱怨的转移性和替代性是抱怨广场效应形成的关键,网络的广泛性和及时性是抱怨广场效应的环境条件。抱怨行为的性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抱怨行为是社会冲突的一种,把敌对群体双方曝晒于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了社会问题,冲击着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群体抱怨揭示社会问题之后,总会伴随执政者针对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行动,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助力作用。同时,抱怨行为表达了社会群体焦虑和不满,发泄群体焦虑,排解了社会负能量,起到了社会减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