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结构是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占公司总资本的比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结构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果。我国的资本市场在经过十多年发展之后已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8月,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500多家,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而创建的,虽然脱胎却未换骨,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尽合理,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合适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可是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的研究却还比较落后。 选择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决策的一项核心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率,还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企业在改制时遗留的问题使得他们争相上市进行融资,即使在2004年股市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还有将近90家公司上市融资,公司在上市后大量采用增股和扩股的方式来融资。相反,国外的有些上市公司(如美国的上市公司)却在逐步回购他们自己的股票,代之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根据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可得出债权融资更有利,本文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和融资偏好的分析检验中,却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相比发达国家的资本结构来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做了一个总结,简要分析了各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介绍了在各种理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结果,从而达到借鉴的作用。 其次,在了解了相关理论后,对现实情况中美、日两国的资本结构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进行了相应比较,并简要说明了我国资本结构的特点。 然后,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并得出一定的理论结论之后,本文进一步以实证的方法来分析,采用1999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从1999年到2003年的财务平均数据,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及它们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从中得出了与资本结构理论大部分都是相同的结论,但是在成长性方面却得出相反的结论,通过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一相关性又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