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各地回族社区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回族研究的热点,其既包括对传统回坊的研究,也涉及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回族社区的研究。本文以目前桂林城区回族聚集区为田野点,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追溯桂林回坊的历史,调查其现状,以期揭示桂林回坊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变迁。桂林回坊肇始于元代,发展于明清,定型于民国,重构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回族自明清时期大规模入桂以来,陆续在桂林城厢“建寺兴坊”,至民国时期形成“九寺七坊”的回坊格局,但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回坊构成要素“寺、坊、市、文化”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桂林回坊的变迁。清真寺的兴建是桂林回坊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回坊维系凝聚力的重要依托。在穆民离散、市场萧条、文化衰落、回坊地理边界日益模糊的情况下,清真寺成为昔日桂林回坊的唯一印记,其功能正发生着深刻变迁。身为移民的桂林回族不但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结成宗教共同体,而且依据共同的血缘关系,在桂林回坊中形成不同的宗族,从而成为继家庭之后,更大的回坊细胞。桂林回族以宗族符号(族谱、祠堂、堂号等)表达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以宗族活动传承伊斯兰文化,在宗族的聚合与离散中,桂林回坊亦由盛到衰。民国以来历次兵燹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运动,致使桂林回坊中的宗族组织逐渐销声匿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回族的部分宗族组织得以陆续重建,但却面临着族人散居、资金匮乏、祠堂毁损等现实困境。经堂教育自清代在桂林回坊出现以来,一直是桂林回族传承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回族士绅阶层的出现,说明清代已有部分开明且家境殷实的回族家庭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清道光年间,更有回民在回坊中开设私塾专门教授回族子弟学习汉文化。民国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成达师范学校的南迁,新式回民教育、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及清真女学逐渐在桂林回坊中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宗教课程退出国民教育体系、宗教改革及“文革”的破坏,桂林回坊中的宗教教育逐渐走向衰落。目前,桂林回坊中岁时节庆与生命礼仪的变迁,反映了处于离散边缘的桂林回坊在文化层面的现状。改革开放后,桂林流动穆斯林的日益增多,以及不同穆斯林族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桂林回坊发展与挑战并存。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全面概括了桂林回坊的发展历程,从人口、经济及文化因素论述了桂林回坊的形成,并对民国以来桂林回坊在分布格局、生计模式、居住模式等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介绍了清代以来桂林城厢清真寺的创建、分布、历史沿革及新中国成立后各清真寺功能的变迁。第三章论述了清代以来桂林回族宗族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自形成以来所具有的特征,记述了其在经历战争荼毒及历次政治运动后,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历史事实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回族宗族的重建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第四章论述了清代桂林回坊中的经堂教育、民国时期的新式回民教育,成达师范学校南迁桂林对桂林回族基础教育、成人及女性教育的影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回坊中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五章对目前桂林回坊在斋月、开斋节、古尔邦节、春节等重要岁时节庆中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桂林回族在出生礼、命名礼、割礼、婚礼等重大生命礼仪方面的变迁进行了论述。第六章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流动穆斯林的来源、分布、职业特征、世俗及宗教生活等,并分析了其对桂林回坊的积极影响与现实窘境。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对清代以来桂林回坊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概括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