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焦油沥青作为一种优质的功能碳材料前驱体,具有残碳高、成本低、易石墨化的特点,其碳化材料在新能源行业被广泛应用。如何通过煤沥青改性,调整其碳化过程,优化碳材料的结构排列,更加易于石墨化,改善碳化材料的应用性能,是目前煤化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将高分子聚合物直接加入煤沥青中,二者相容性较差,做不到均匀分散,如何实现聚合物单链段在煤沥青中的精细分散,从而通过聚合物结构调控煤沥青碳化过程和微观结构,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焦油沥青作为一种优质的功能碳材料前驱体,具有残碳高、成本低、易石墨化的特点,其碳化材料在新能源行业被广泛应用。如何通过煤沥青改性,调整其碳化过程,优化碳材料的结构排列,更加易于石墨化,改善碳化材料的应用性能,是目前煤化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将高分子聚合物直接加入煤沥青中,二者相容性较差,做不到均匀分散,如何实现聚合物单链段在煤沥青中的精细分散,从而通过聚合物结构调控煤沥青碳化过程和微观结构,是煤化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基于原位自由基聚合原理,制备了聚合物改性煤沥青。探索了复配咪唑啉和自由基调节剂作为预处理剂时对煤沥青的影响,研究了最佳用量和预处理温度、煤沥青与单体比、聚合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在复配咪唑啉调节体系中,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CTP-M1)的最高转化率为45.86%,聚苯乙烯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CTP-M2)的最高转化率为25.54%;在自由基调节剂调节体系中,聚苯乙烯改性煤沥青(CTP-T1)的最高转化率为34.86%,聚苯乙烯聚丙烯腈共聚物改性煤沥青(CTP-T2)的最高转化率为22.75%,通过MALDI质谱对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结构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也对聚合物改性煤沥青(CTP-M)、(CTP-T)和原煤沥青(CTP)进行了碳化研究。热失重分析(TGA)结果表明,聚合物加入煤沥青后,可以提高煤沥青的热稳定性能。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碳化过程中,小分子逐渐消失,改性煤沥青脂肪类烷基链结构逐渐断裂消失,改性煤沥青的中的芳香度高于原煤沥青的芳香度。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与N2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的微观形貌具有层状的流线型结构,碳分子结构排列有序度高,材料内部微晶含量增多。经过交流阻抗(EIS)测试分析,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时,对于电子转移阻碍减小、导电性能提升。本文同时进行了聚合物改性煤沥青碳化材料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改性之后的煤沥青制备的预焙阳极碳棒样品,热膨胀系数降低,CTP-M1改性煤沥青制备的预焙阳极石墨棒的热膨胀系数最小,可以达到0.8×10-6℃-1。CTP-T2改性煤沥青基碳材料包覆石墨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为362m Ah/g(电流密度372m A/g),首次库伦效率为97.49%。经过3次循环充放电,该负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基本维持在353m Ah/g,库伦效率保持在99.5%左右,表明电极材料拥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然而,水合物开采过程会造成储层胶结结构破坏,储层承载力降低,进而可能诱发井筒失稳、海底滑坡以及甲烷气体泄漏等工程地质灾害。阐明水合物储层力学特性是评价开采过程储层稳定性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开展了南海含水合物沉积物剪切和蠕变特性实验研究,阐明了其强度和变形规律,以期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安全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首先,测
钢悬链线立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立管,它具有造价低,对浮体运动的适应性强,施工操作简便快捷,并且可以在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中运作等优点,所以,钢悬链线立管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和重视。钢悬链线立管一部分在水中形成悬垂的姿态,另一部分浅埋在土中,两部分连接的部分称为“触地点”,钢悬链线立管在触地区的管土相互作用是预测管道疲劳寿命的关键。目前存在三种主要的管土相互作用的模型:Randolph和Qu
为保障石油天然气运输安全,我国展开了针对油气管道视频、图像、雷达等各类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然而现阶段油气管道数据的管理组织方式刻板繁琐,存在数据管理低效,再利用困难,数据关系分析、历史追溯操作繁琐等问题。应中石化大连研究院需求,本文旨在开发一个满足自动化数据注入、数据清洗、数据质量分析需求,并提供风险数据分析和定制化检索服务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数据管理分析系统。本文的重点在于将知识图谱概念与油气管道数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晶体化合物,广泛赋存于永久冻土区和海底沉积物内,是未来重要的天然气来源。多孔介质是自然界水合物赋存区域的主体,其控制水合物在表面的聚集能力和传质系数进而影响水合物生成。探明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是揭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生成的前提与基础,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定性、定量阐明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特性及其影响机制。由于水合物生成在时间上是一个先成核后生长的
煤热解耦合化学链气化系统,是结合煤固体热载体热解技术而提出的一种联产焦油和合成气的固体燃料化学链气化耦合工艺,该系统通过载氧体循环为煤热解提供热量,煤热解半焦与含酚废水作为化学链气化的原料和气化剂,实现了煤炭的梯级转化与能量高效利用。本文针对耦合系统核心反应单元——煤焦化学链气化单元,从热力学可行性分析、工艺条件优化以及Fe基复合载氧体的制备与测试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1)通过热力学软件对Fe2
红外隐身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领域,红外隐身材料作为主要手段却存在诸多弊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结构色,利用干涉衍射等光学现象达到在特定波长范围的较高反射率,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实现红外隐身,利用仿生技术模拟生物结构为红外隐身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利用鲍鱼壳珍珠层的微观结构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引入入射波并构筑边界条件,模拟结构在中远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使用Comsol的波动光学模块完成了鲍鱼壳
近几年提出了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固态流化法,因其无需建立封闭的开采环境,开采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采用固态流化法开采时,需要通过立管把天然气水合物的颗粒水力提升到海面,对输送系统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输送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的立管内流场特性进行分析,为立管安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利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欧拉-欧拉模型,以垂直立管为基础,考虑了立管在深海中的弯曲和振动状态
径流式气波引射器因其增压效应引起性能提升在压力能回收领域被广泛的关注,但是径流式气波引射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消耗外部动力较多的缺点,这严重制约了其推广与应用,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要确定径流式气波引射器轴功的变化规律,所以本文在不考虑传动部件之间摩擦力产生力矩和启动力矩的情况下,借助Fluent软件对径流式气波引射器流道内部的气体对流道的作用力矩而产生的轴功进行分析。基于压力波产生的机理和运动特性给出
作为深海油气资源开采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立管结构物在复杂的海况条件下极易遭受涡激振动诱发的结构损伤破坏。其中水流作用引起的涡激振动是立管结构疲劳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准确预测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涡激振动(VIV)引起的深海立管振动响应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立管损伤程度,可以有效提高立管的疲劳寿命并提升经济效益。作为立管涡激振动研究分支之一的立管受迫振动问题,其对于预报立管涡激振动具有重
在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天然气水合物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能源,同时,抑制油气管道中水合物的生成和聚集对于保障运输安全至关重要。甲烷-盐水和油-水界面在天然气工业中普遍存在,确定其界面性质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263.15 K~283.15 K,1 MPa~10 MPa,离子质量分数为0wt%~25wt%的条件下,对甲烷-盐水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