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经济高度发达但也同样受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困扰,科学严谨的量化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消耗现状可以有效的了解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判断其生态安全区间,这是太湖流域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平衡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选取太湖流域七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范围,在2006—2019年的时间尺度内,分别测算了研究区域的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经济高度发达但也同样受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困扰,科学严谨的量化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消耗现状可以有效的了解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判断其生态安全区间,这是太湖流域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平衡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选取太湖流域七个代表性城市为研究范围,在2006—2019年的时间尺度内,分别测算了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深度以及生态足迹广度,以便衡量研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并通过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生态适度人口和存量-流量利用比,赋予权重后得到综合生态安全指数,根据划分的生态安全等级来评价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并分析影响研究区域各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据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显示:(1)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研究区草地、林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在0~0.10hm~2/人之间,随时间推移变化不明显;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在0.30~0.60hm~2/人之间,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及化石能源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1hm~2/人,其中建设用地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化石能源用地呈下降趋势;各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流域除草地外,其余地类均为生态赤字。(2)按不同行政区域划分,研究区各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在0.75~1.80hm~2/人之间,其中上海、杭州、湖州呈下降趋势,其余城市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所有城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状态;根据灰色预测GM(1,1)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如不加人为干预,研究区域的生态赤字情况或将进一步加剧。(3)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沿中心向外部辐射,极大值零星分布于山地丘陵,低值区则分布于非城镇用地的其他地方;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表现为北低南高,且随时间变化承载力不断下降。(4)14年间,研究区域各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大于1,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较差;草地的生态足迹深度始终保持在1,其余地类的生态足迹深度排序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水域>林地;流域整体生态足迹深度随时间变化波动上升。据估计,研究期内消耗的自然资源大约需要209.59年才能恢复。(5)生态足迹广度在研究区内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上海市作为经济中心,生态足迹广度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一般;生态足迹广度的总体年际变化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说明流域对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有所改善。(6)三维生态足迹结果显示,流域发展仍然以占用化石能源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为主,同时,流域整体的三维生态足迹有所下降,资源利用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据建立的太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1)流域整体生态压力指数大于2,属于严重不安全范围;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小于1.414,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分配协调性较差;流域各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远大于生态适度人口数量,造成大量过剩人口;2006—2019年太湖流域的存量-流量利用比在12.49~15.72之间,单凭流量资本的消耗已经不能满足现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消耗存量资本以维持生存。(2)湖州、常州、嘉兴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均大于0,随时间变化不断减小,大致处于相对安全的范畴,苏州、无锡、杭州、上海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则小于0,且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基本属于不安全的状态。横向上,两类城市均在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趋于平衡。(3)根据地理探测器的结果,常住人口是影响上海市生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州、嘉兴、湖州和杭州生态安全的主导驱动因子均为第三产业占比,人均消费型支出则对常州市的生态安全解释力最强,耕地面积对无锡市的生态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但显著性不强。
其他文献
印染有机废水具有色度高、毒性大、成分复杂、难降解等特点,印染废水的降解可通过高级氧化法(AOPs)进行去除。而基于过一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效果佳,成为了国内国际学者研究的热点。活化PMS的主要方法有热、碱、紫外线(UV)、超声波和过渡金属等方法,其中过渡金属活化具有成本低、高效的特点。常用的过渡金属有钴、铜、锰、铁及其复合材料,铁基催化剂因其低毒、低成本而成为更优的选择。氧基氯化铁(
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是改变现有利用好氧生物氧化降解有机物的高能耗高碳排放处理方式,从污水中回收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并生产再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为此,课题组提出了将浓缩污水污泥进行水热处理,利用水热液中的大分子聚合物作为原料制备聚集介质,用于絮凝捕集回收污水有机物的总体思路。之前的实验研究工作利用水热液相产物中的酸沉降提取物为原料,通过加入AM和DMC活性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得到了具有良好絮
膜技术由于分离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膜材料抗污染性能低,故采用表面接枝和共混的方式对膜进行改性以提高抗污染能力。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具有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高度可调控的孔径等特点,一般用作气体分离、催化、有机降解等领域。其中,UiO-66-NH2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氨基易于后续改性,是一种理想的MOFs材料,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FQs)作为药物及个人护理品被广泛用于人类及动物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治疗。近些年,随着FQs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其可通过地下水、地表水、医院污水等多个途径释放入水文环境中,致使水中耐抗生素病原体增加,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与FQs有关的风险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为了有效去除环境水体中的FQs,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磷酸功
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巨增,其产生的工业废水问题也被放大,尤其是涂装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恶化生态。而涂装工序又是整个电动自行车生产线中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工艺。因此选取适宜的技术对涂装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循环回用或排放是实现行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之一,同时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针对江苏某电动自行车生产
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是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排放源,因其量多面广、成分复杂多变、体积小难于设计等劣势而难以有效治理。生物脱硝因工艺简单、清洁经济等优点,成为烟气脱硝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烟气络合后进行异养反硝化生物脱硝是最典型的技术,因需额外投加有机碳源,不仅提高运行成本,其反应后还会产生CO2等温室气。在当前“减污降碳”的污染控制理念下,新型的反硝化电子供体的选择及反应器优化改良值得深入探究。本课
传统脱氮技术无法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或环境上的平衡,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因其节能且高效已成为新兴的脱氮技术,在高氨高温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已经得到成功应用。然而,城市污水低氨低温的特性,使其不具备高游离氨(FA)、高游离亚硝酸(FNA)条件,而这一条件是应用PN/A处理工业废水中稳定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一个关键。因这一条件的缺失导致亚硝化过程易失稳,是阻碍PN/A在城市污水主流处
三氯生(TCS)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和纺织行业。被公认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频率高,污染环境,严重危及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本研究以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染毒对象,以“肠-肝-脑”轴为靶点,结合急性暴露与慢性暴露,系统的探讨TCS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及机制。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16s rRNA测序结果发现,TCS长期暴露导致斑马鱼肠道菌群内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在多种环境中被广泛检测到,其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化学结构稳定,以及尺寸小而难以有效去除,微塑料会对环境造成持久性的污染。此外,环境中的微塑料还会经历多种老化过程,不仅会显著改变自身的理化性质,还能进一步影响或改变其环境行为,增加潜在的环境风险,如释放添加剂、产生生物毒性和吸附污染物等。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大量微塑料,通常会随污
利用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碳进行生物膜法磷回收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潜在途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经构建了“先厌氧-后好氧”的工艺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磷回收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尚存在以下问题:(1)聚磷生物膜的培养条件尚不明确;(2)回收效果不佳,磷回收液浓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聚磷生物膜的快速富集培养方法以及吸-释磷性能强化手段展开探索:在不同溶解氧(DO)水平、水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