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三种常用加快顺式阿曲库铵(Cis)起效时间的方法,寻找起效最快且插管条件最优的方法,为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Cis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质指数(BMI):18.5~24.9kg/m2,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非困难气道且无反流误吸高风险,无发热、严重贫血、药物食物过敏,无肝、肾、心肺系统疾患,近期未服用影响肌松剂作用的药物,术前无严重高血压,心率:60-110次/min,术前3个月监测肌松部位无手术、外伤或穿刺史。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拟观察的受试者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C组)、罗库溴铵预注组(R组)、联合应用麻黄碱组(E组)以及大剂量组(L组),每组30例。各组全麻诱导均采取静脉推注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完成肌松监测仪定标,R组、E组分别给予罗库溴铵0.06mg/kg或麻黄碱70μg/kg,C组与L组则给予0.9%Na Cl做对照,四组于相同时点给予依托咪酯0.3mg/kg,最后C组、R组、E组、L组分别按0.15mg/kg、0.14mg/kg、0.15mg/kg、0.20mg/kg静脉推注Cis。采用四个成串刺激模式(TOF)予以监测肌松变化。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025~0.4μg·kg-1·min-1)及丙泊酚(4~12 mg·kg-1·h-1),吸入七氟烷(0.6~1.0 MAC)。记录病人入室稳定后(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气管插管后1min(T4)、2min(T5)、3min(T6)、4min(T7)、5min(T8)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起效时间(从肌松剂注射结束到TOF计数为0的时间)、持续时间(从肌松剂注射结束到TOF计数恢复到2的时间)、气管插管即刻TOFr值;评估气管插管的条件并计算气管插管优良率;观察病人麻醉期间是否发生皮肤潮红、气管痉挛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果:本试验最终纳入104例(C组、E组各27例,R组及L组各25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术前体温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不同时点的MAP有差别(F=76.116,P=0.000),与其他时点相比较,T3时MAP明显增高;在T3时点与R组相比,E组MAP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不同时点的MAP在不同随机分组上无差别(F=1.854,P=0.12);各组MAP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上无差别(F=0.535,P=0.659);各组在不同时点上的心率有差别(F=45.319,P=0.000),与其它时点相比,T3时HR明显增高,T2和T8时明显降低;不同时点的HR在不同随机分组上无差别(F=1.707,P=0.27);各组HR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上无差别(F=1.738,P=0.164)。各组不同时点上的Sp O2有差别(F=209.549,P=0.000),与其它时点相比,T1时显著降低;不同时点的Sp O2在不同随机分组上无差别(F=0.792,P=0.731);各组Sp O2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上无差别(F=0.299,P=0.826)。与C组相比,其余各组在起效时间都显著加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相比,R组起效时间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L组与E组、R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松药持续时间上,与其它各组相比,L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的TOFr值,与其余组别相比,R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E组比较,L组的TOFr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插管条件的比较,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在全麻诱导及维持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三种加快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的方法中,罗库溴铵预注法加快起效时间的效果最佳,获得插管条件优良,诱导期平稳,无显著不良反应,可在临床大多数患者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