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生态危机向我们揭示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我国的治理制度和发展理念必须转型。在此大背景下,2015年中央国务院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五化”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因此,本文将我国“五化”协调发展水平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程度,反映我国“五化”发展现状和区域特征,并借助模型探讨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更好地推进中国“五化”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我国“五化”协调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及现状,概述研究意义、内容和思路,侧重点是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内涵特征及协调发展理论。第三章构建“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赋权测算出全国31个省份的“五化”发展指数与综合发展指数,比较不同省份“五化”的发展水平状况。第四章基于物理学上的耦合度模型测算各省份的“五化”协调度,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处于“五化”协调发展的初步阶段,31个省份的“五化”协调发展情况可以分成4大类,其中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同时,建立GM(1,N)模型分析我国“五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考虑单化子系统对“五化”协调性的影响,即分析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对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五章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五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