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继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学者们又把目光投向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以后殖民理论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翻译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语境下它与写作之间的界限也变得不那么清晰。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在论文集《文化的定位》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了翻译新的定义,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他指出,文化翻译并不是指两种具体的语言和文化间的文本转换,而是融翻译于写作的一种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并补充到,“文化翻译”中的翻译还可以指移民的状态,后殖民时代的移民是一种翻译现象。因此本文所言的文化翻译现象所涉及的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字面意思的转换,它涉及到文化的延异,文化在时间,地理和空间上的移位,更强调翻译这一文化传播载体的功效和作用。以此为题,就是要将翻译放在文化形象和文化身份的塑造这一文化功能层面,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进行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流散迁居异国他乡的现象日益加剧,流散美国华人作家总是带着双重文化身份进行写作,他们的流散经历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对故国的描述和中国文化元素正好是对“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之间互动的绝妙诠释。为描述二者的关系,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与“东方学”的基本原理为主要理论基石,先从“文化翻译”的宏观层面着手,追溯相关美国华人作家的流散经历和文学史,揭示他们作品当中所折射出的故国文化与所属国文化,“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间的互动。然后将以上二元互动引入到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关系的考查,从而从微观层面,结合不同时期作家的作品及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时性推导,描述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历时性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互动,两者间的相互角逐,或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抛砖引玉,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