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氮对紫花苜蓿输导组织解剖结构、氮代谢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ao216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输导组织发达程度可以衡量其营养物质的运转效率,研究输导组织的维管束结构、氮代谢及光合特性对弄清紫花苜蓿氮素运输及合成的生理机制和苜蓿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外(防雨网室)盆栽营养液砂培法,选用2个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dong)为研究材料,根据前期试验结果设2种氮素形态(NO3--N,NH4+-N)和5个氮素水
其他文献
株高和粒重是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合理的株高和粒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自身通过不同程度地降低株高和粒重等产量相关因子,来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体的伤害,最大限度地维系生存和繁殖后代,表现出对水分环境显著的弹性适应和较低的遗传力,凸显了复杂的数量遗传特征,这为小麦株高和粒重抗旱常规选择育种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和元分
学位
农业活动是生态系统碳排放过程的重要环节,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为探索更加高效的碳减排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少耕秸秆覆盖与地膜再利用集成到同一间作模式下的农田碳排放及其决定因子的相关关系,综合评价不同模式的可持续性,以期为绿洲灌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免耕秸秆覆盖小麦间作玉米一膜覆两年(N
学位
干旱和瘠薄是西北地区旱地春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针对这两个因子,全膜双垄沟播(Double ridges and furrows mulched with plastic film and furrow planting)和以培肥土壤的平衡施肥(Optimized fertilization)技术在旱地春玉米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长期这种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和这种施肥水平必然会对旱地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产
学位
小麦间作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河西走廊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该种植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间作节水机理及技术研究有待深入开展。鉴于种间关系和根冠协调对间作群体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作物密度调控间作小麦、玉米的冠层互作,以根系分隔调控地下水分和根间互作,探讨地下、地上互作对间作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效应,以期为建立地下与地上协同增效的间作群体提供理论
学位
本论文以春玉米“先玉335”为供试种子,在张掖市甘州区节水农业试验站展开试验调查,以条膜、全膜、膜上覆土、砂田、秸秆还田为5种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同水同肥处理,以CK裸地进行对比,采用平作耕种方式,研究了单间作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栽培处理下春玉米的覆盖效应,为建立更加完善成熟的大田玉米灌溉模式和后期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
学位
为探索不同降水年型降水对小麦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基于大田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进行调试与验证。运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APSIM模型可以较准确的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及形成的动态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由于小麦比较效益较低,近来来播种面积呈下降态势,所以增加总产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单产。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具有增温保墒和提高小麦产量的功用,近几年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中东部有较大播种面积,使得小麦单产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但目前对这一技术的增产机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本试验以春小麦为试验材料,于201
学位
自上世纪90代以来,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依托集雨耕作技术被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并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应对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事耕作技术。因此为了验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玉米产量构成、土壤环境的影响,大田试验选取全膜双垄沟播与隔沟覆膜垄播两种典型的种植模式。以当地玉米“金凯3号”为供试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植物种质资源圃开展了试验,测取、
学位
干旱和水土流失是限制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为改善当地农田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35°33′N,104°35′E)采用完全随机布设径流试验和垄沟集雨种植燕麦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和不同垄宽(30、45和60 cm)的径流效率和临界降雨量;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和不同垄沟比(30
学位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云南、贵州、甘肃、江西、四川、新疆等地都有栽培,但我国红三叶资源较少,仅在新疆、湖北、四川等地有野生种分布。本试验在甘肃中部榆中县对从俄罗斯和北美引进的31份红三叶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以及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红三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