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出现迅速攀升,其中隔夜拆借利率跳升至13.44%,刷新了历史记录。此次拆借市场信用违约导致的“钱荒”事件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也将同业规模激增背后的风险暴露了出来。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间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银行机构间的关联性正在增加,一旦银行系统出现危机,将很容易导致风险传染效应。本文应用17家银行2000-2012年财务数据对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传染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从信用违约和流动性冲击角度对传染路径和资本损失进行估测,并创新型地将银行间回购市场加入考虑。在传染风险的估计上,本文使用了最大熵矩阵法,该方法可以完整且清晰地刻画传染路径和过程,使传染效应更具直观性。其次,基于传染风险的实证结果,运用带PCSE(面板校正标准误)的估计方法对影响银行传染风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传染风险较小,但是近几年风险呈现增大的趋势:(2)当考虑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和回购市场的违约风险时,传染效应将增强,资本损失和风险传染的范围显著扩大;(3)大型国有银行处于银行系统的中心环节,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银行;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为我国系统脆弱性银行,在危机发生时最容易受传染影响;(4)影响银行间传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传染源银行资产规模、银行间市场结构、同业市场发达程度、隔夜拆借交易占比等。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认为,2007年以来,随着同业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银行间的传染风险在增大。相关监管部门应警惕传染风险,从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控制市场规模、规范同业资金用途、加快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