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同业传染实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ong2006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出现迅速攀升,其中隔夜拆借利率跳升至13.44%,刷新了历史记录。此次拆借市场信用违约导致的“钱荒”事件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也将同业规模激增背后的风险暴露了出来。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间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银行机构间的关联性正在增加,一旦银行系统出现危机,将很容易导致风险传染效应。本文应用17家银行2000-2012年财务数据对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传染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从信用违约和流动性冲击角度对传染路径和资本损失进行估测,并创新型地将银行间回购市场加入考虑。在传染风险的估计上,本文使用了最大熵矩阵法,该方法可以完整且清晰地刻画传染路径和过程,使传染效应更具直观性。其次,基于传染风险的实证结果,运用带PCSE(面板校正标准误)的估计方法对影响银行传染风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传染风险较小,但是近几年风险呈现增大的趋势:(2)当考虑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和回购市场的违约风险时,传染效应将增强,资本损失和风险传染的范围显著扩大;(3)大型国有银行处于银行系统的中心环节,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银行;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为我国系统脆弱性银行,在危机发生时最容易受传染影响;(4)影响银行间传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传染源银行资产规模、银行间市场结构、同业市场发达程度、隔夜拆借交易占比等。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认为,2007年以来,随着同业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银行间的传染风险在增大。相关监管部门应警惕传染风险,从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控制市场规模、规范同业资金用途、加快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迅速进军中国市场,他们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这不得不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外资银行风险控制问题,是金融管理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但是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物流产业正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传统运输行业的航运企业也纷纷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在价格透明度高、企业边际利润下滑的经营环境下,客户服务满意度成为企业能否在激
IPO是公司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再融资渠道的匮乏成为了制约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瓶颈。2007年,公司债券这种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在证监会的力推下应运而生。基于信息不对称,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海南沿海岸线逐步开发成商业和住宅小区,沿海的原住民在开发中搬离原来居住的地方,由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饮食习俗因搬离会逐步改变
第1卷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每题4分,答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答得0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成长起来,房地产市场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商品房交易量不断攀升。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是金融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中国经济却逆寒流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金融业在此番严峻的挑战中抵消了一些不利因素,在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