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人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为标准,对生态环境质量价值作出主观判断。本研究据此确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省域各级行政区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的视角为: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支持能力,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水平,判断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也就是以人类需求的价值来评价生态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这种评价观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此奠定了本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安徽在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发展与生态环境趋于协调,同时要求资源与环境对生存和发展的支持能力必须持续增强,保持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定期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了解其现状和变化趋势,为调适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重点是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五层结构框架:目标层为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用以表征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评价的准则层次为生态系统稳定、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用以支持评价目标;由准则层分解出评价要素层和次要素层;由35个向量指标构成评价指标层。五层三序列指标的逻辑关联构成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既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状况特征的表达和对评价目标的支持功能,又考虑了当前条件下准确取值的可能性。经过研究者和相关专家多轮筛选,最终选定35个五级指标,分属于15个四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和3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覆盖了生态系统、重要基础资源和环境,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独立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通过反复向专家咨询和运用数学方法,分级确定了指标权重,用以调节指标对评价目标的支持功能和提示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关注程度。随着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优化和技术水平提高,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可进一步补充完善。在比较分析现有生态评价、资源和环境评价诸多模型方法后,遵循评价模式需具备代表性、适用性和简洁方便的原则,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提出了构建评价模型和选择评价方法的思路,确定了运用层次分析(AHP)和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将重要性赋权纳入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实行客观赋权评价,提出分层构权的主成分模型,并通过最优分割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同时提出模型的使用方法和计算步骤,对评价单元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环境质量和污染控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例算,最终将得到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主成分指数排序,进行最优分割,划分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分层构权适用于多层指标体系,有助于表达生态环境质量系统的复杂结构。这种方法具有数学方法的严谨性,克服了一般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增加了评价的科学内涵,通过数据极差变换,避免了计算结果误差过大,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将该项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用于两个年度安徽省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社会和研究者对各评价单元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感受基本一致,提供的生态环境质量值较客观地反映了真实情况,反映了安徽省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异特征和时间变换趋势,有助于准确分析变因,对发展决策和发展关系调整及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