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脑影像学研究表明,重要脑区的功能调节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且基线期的脑功能特征可能与后期临床症状改善的神经病理学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1.比较不同疗效的抑郁症患者的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探索其在临床症状改善中的机制。2.基于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与药物疗效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对SSR1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作用,尝试性建立基线期的疗效预测因子以区分不同药物反应性的抑郁症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的随访研究设计。依据DSM-Ⅳ的诊断标准入组首发抑郁症患者,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基线期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并予以8周急性期SSRI抗抑郁剂治疗,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为观察指标进行治疗疗效的评估,基于基线期的镜像体素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对急性期治疗8周后的抗抑郁剂疗效进行预测研究。研究对象包括随访8周的6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其中4例在进一步筛查时由于头动过大(超过1.5mm、1.5°)未纳入后续统计分析。分析一:基于SSRI治疗8周后的HAMD-17减分率,将研究对象分为有效组(HAMD-17减分率大于等于50%)和无效组(HAMD-17减分率小于50%)。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的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分析其与后期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对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效能。分析二:鉴于功能性磁共振考察的变量较多,即大脑的体素较多,因此本研究对结果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治疗明显改善,达到缓解或临床治愈状态,因此,进一步基于SSRI治疗8周后的HAMD-17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临床治愈组(HAMD-17评分小于等于7分)和临床未治愈组(HAMD-17评分大于7分)。比较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未治愈组的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分析其与后期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采用ROC分析,检验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对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发现不同疗效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差异(GRF校正,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具体包括:1.与有效组(n=35)相比,无效组(n=21)在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基线期镜像体素同伦功能连接增强(t=4.64)。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减分率呈负相关(r=-0.710,P<0.001),与8周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708,P<0.001)。ROC分析提示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区分有效组与无效组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0.963,P<0.001,95%CI=0.921-1.000,灵敏度为 85.7%,特异性为 94.3%]。2.与临床治愈组(n=29)相比,临床未治愈组(n=27)在双侧后扣带回/舌回/距状皮层的基线期镜像体素同伦功能连接增强(t=4.83)。后扣带回/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减分率呈负相关(r=-0.622,P<0.001),与8周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659,P<0.001)。ROC分析提示后扣带回/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特征区分临床治愈组与临床未治愈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0.858,P<0.001,95%CI=0.761-0.955,灵敏度为 81.5%,特异性为 82.8%]。结论:1.静息状态下,不同疗效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基线期的脑功能差异。与疗效好的患者相比,疗效差的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体素同伦功能连接增强,支持了基于基线期镜像体素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特征可能成为对治疗结局具有预测作用的潜在工具。2.首发抑郁症患者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基线期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可能与SSRI抗抑郁剂疗效密切相关,为将来进一步阐明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两种不同的疗效观察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其趋势具有一致性,ROC分析进一步提示基线期后扣带回/楔前叶/舌回/距状皮层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增强可能预示着SSRI抗抑郁剂疗效不佳,提示可能是抑郁症急性期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