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曝气强度下群体感应淬灭对MBR膜污染的影响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yxs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一种由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由于在出水水质、进料液有机负荷、反应器占地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之一。然而,MBR的膜污染,特别是生物污染,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膜生物污染是由于膜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导致膜通量显著下降的过程。生物膜的形成与微生物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过程息息相关,因此通过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QQ)干扰群体感应过程,可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实现膜生物污染的有效控制。本文以包埋群体感应淬灭菌(Rhodococcus sp.BH4)的包菌小球(Cell entrapped beads,CEBs)作为QQ介质,研究不同曝气强度下群体感应淬灭对MBR膜污染的控制作用。研究通过持续监测MBR的跨膜压差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变化发现,QQ-MBR的跨膜压差增长明显低于常规MBR,并且生物膜中EPS含量也低于常规MBR,以上均证明了群体感应淬灭可以有效地减缓MBR的膜污染。在低、高两种曝气强度(1 L/min和2 L/min)下,低曝气强度时微生物活性较低,群体感应淬灭性能不稳定,而高曝气强度下,微生物活性较高,对混合液有机质的降解能力增强,在增加了CEBs投加量以后,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稳定。此外,研究发现,群体感应淬灭对EPS的作用集中在TB-EPS(tightly bound EPS),对SMP(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LBEPS(loosely bound EPS)的影响很小,对多糖和蛋白质的降低量分别为20%和15%。不同的曝气强度下,QQ-MBR和常规MBR的污泥性质和膜污染呈现不同的规律。随着QQ-MBR中EPS含量的降低,高曝气强度下污泥絮体沉降性及稳定性增强,相对疏水性降低,对膜表面的污染趋势减小,而低曝气条件下由于群体感应淬灭性能不稳定,仅对污泥相对疏水性产生影响。低曝气强度下QQ-MBR与高曝气强度下的常规MBR的跨膜压差增长速率相近,这归因于CEBs同时具有微生物淬灭和物理洗擦的双重作用。对使用后的CEB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低曝气强度下CEBs完全失活,而高曝气强度下CEBs仍然含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此外,通过比较混合液有机质含量对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的影响,发现MBR混合液EPS浓度的差异需要足够的有机质来维持,群体感应淬灭作用是通过调控混合液蛋白质的浓度来实现。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课堂授课向网络在线教学的发展演化,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为学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学者们研究的落脚点,主集中在地方治理理论基础、治理主体及治理模式等方面,缺少对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特殊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理论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周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无论表现现代的或历史的生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1(ESM-1)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妇科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石蜡标本26例为子宫内膜腺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信息网络系统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VMware Esxi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和EMC系统在天津地震监测网络系统中的初步集成应用情况,旨在利用低成本的虚拟化
针对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and intelligence,C3I)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概率论和防空作战运筹方法,描述了防空兵群C3I系统可靠性
1、寒湿型病因:寒湿内侵传于脾胃.内伤阴冷,致之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下流.清浊不分,致成泄泻。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
于阗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中心区域,有众多的考古遗址、遗迹。近年来新发现的壁画、雕塑均为于阗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佐证了两汉至唐时期中原文化已根植于于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