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产品加工行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鱼蛋白资源、氨基酸,并有丰富的未知生长因子、胶体,不溶性的悬浮物等,还存在一定量的核苷酸,都是可用的宝贵资源,但是由于回收困难而被大量浪费。目前,国内对这些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却仍处在较低的程度,大量的鱼蛋白资源随废水排放的同时,也加大了废水处理的难度。鮸状黄姑鱼系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虾、蟹、小杂鱼及底栖动物为食。该鱼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和浙南沿海一带,成鱼体呈银灰或银白色,与鲸鱼属的鮸鱼较接近,俗称“白鮸鱼”。肉质细腻,有韧性,味鲜美,主要销往台湾、港澳地区,为人所钟爱。对其生产废水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废水蛋白的氨基酸较平衡,海产废水的灰分含量较高,可用于配合饲料的营养强化剂。本论文首次研究黄姑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综合利用,对废水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蛋白絮凝回收,膜分离可溶蛋白,蛋白的分解工艺,鱼鳞胶原蛋白的提取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壳聚糖、硫酸铝、硫酸铁和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从海产加工废水中回收蛋白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三种絮凝剂,壳聚糖只需较低浓度就能获得较高的蛋白回收率和出水透光率。采用100 mg/L的硫酸铝、100 mg/L的硫酸铁和40 mg/L的壳聚糖复合絮凝剂能使蛋白回收率达到72%以上,粗蛋白含量为79.7%.研究了纳滤膜分离废水蛋白的工艺,并建立了数学模型。该模型对膜通量变化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为纳滤膜过滤海产废水时膜通量的预测提供了参考。研究了废水蛋白的水解工艺。采用正交实验确立了以中性蛋白酶制备鱼蛋白的工艺,在最适条件下酶水解后的蛋白质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研究了从海产废水中过滤得到的鱼鳞的利用。正交实验后,从废水中得到鱼鳞胶原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温度90℃、时间6小时、料水比1:4,得率是60.8mg粗胶原蛋白/g鱼鳞。本论文就黄姑鱼废水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可能采用的途径,可为我国从事海鱼加工生产及综合利用研究方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