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食品、饮料、营养品、医药等行业,广泛涉及非晶态粉体产品(或半成品)。这些粉体产品的分散状态,不仅影响其工艺性能,而且影响产品的品质。研究非晶态粉体的结块机理,寻求保持其分散稳定性的方法,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课题。如何测定非晶态粉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如何分析非晶态粉体玻璃化转变的影响因素等,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几种典型非晶态高分子淀粉粉体的玻璃化转变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寻求通过改变粉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来防止发生结块的途径和方法。在系统地分析比较了测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各种实验技术、实验装置及其适用条件后,设计了适合测量粉体玻璃化转变的实验方案。详细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的过程及原理,自行设计建立了一套热膨胀法(TDA)的实验装置,并实验考察了该方法用于测量粉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可行性。采用热膨胀法测定不同含水量下玉米、地瓜、荞麦、豌豆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到了随着含水量的增加Tg降低的关系,探讨了水的增塑作用及影响机理,得到含水量与Tg的定量表达式,并用糯米淀粉的实验值对该关联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为预测不同含水量的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对淀粉的储藏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相对黏度法及TDA与DSC法测定了淀粉同系物的黏均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得到分子量对淀粉同系物的玻璃化转变的影响关系:即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也增加,当分子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加趋于平缓,并得到实验关联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实际生产、加工及贮存的需要,用改变淀粉体系的分子量分布的方法来改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采用DSC曲线分析法进行了各种填加剂与淀粉的相容性试验,考察了淀粉分别与水和黄原胶共混后体系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并根据高分子聚合物的共混模型对糯米淀粉与黄原胶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进行拟合,得到适用于此体系的经验关联式,并应用玉米等淀粉与黄原胶共混后的实验值进行验证,得到该关联式的有效性,为预测淀粉与黄原胶共混后的玻璃化温度值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对非晶态粉体的玻璃化转变特性及影响其分散稳定性的因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为采取防块措施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