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乳腺癌患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情况及外周血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抑郁障程度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通过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观察疏肝健脾方单独应用或合并化疗对抑郁障碍乳腺癌模型的干预作用;从免疫抑制角度,分析MDSC与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在抑郁障碍型乳腺癌所诱导的免疫重塑过程的作用。方法:临床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设计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3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病例观察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问卷调查,并抽取入组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表达水平。实验研究:将1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抑郁组、单纯荷瘤组、抑郁荷瘤组、单纯中药组、单纯化疗组、中药合并化疗组),相应的组别接种4T1炎性乳腺癌细胞后予以连续28天的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乳腺癌抑郁障碍模型,同时药物干预组予疏肝健脾方和(或)化疗药健择;通过蔗糖水试验、旷场试验、体重监测、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5-HT含量四种方法联合评价抑郁模型造模情况;通过观测各组荷瘤小鼠的瘤径、瘤重、生存期,绘制瘤体生长曲线、计算不同药物抑瘤率及生命延长率,并运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监测实体瘤生长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检测小鼠脾脏出MDSC%.NKT%及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13含量;采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将CD8+T细胞分离后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小鼠CD8+T早期凋亡情况。结果:(1)对3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有抑郁障碍的估计病例数总比例高达64.51%,运用流式细胞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含量,统计分析发现,III期、IV期患者外周血中MDSC%含量比I期、II期乳腺癌患者明显增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与外周血中MDSC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障碍评分小于8分者(0.68±0.24%)相比,伴有高抑郁障碍评分的患者(0.84±0.27%)MDSC%具有增高趋势(P>0.05)。(2)动物模型评价中,抑郁模型组的蔗糖水饮用量、旷场试验中水平移动格数和垂直次数、体重、海马5-HT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造模成功。(3)不同药物对瘤体生长和活性的抑制作用:单纯中药、单纯化疗、中药合并化疗的抑瘤率分别是26.02%、77.83%、82.13%,中药合并化疗组的抑瘤率最高;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所有荷瘤小鼠的荧光值均随天数逐渐增大,在三种不同药物的干预中,中药合并化疗组、单纯化疗组的荧光值始终低于抑郁荷瘤组,而单纯中药的疗效在第15天的测量中显现出来,单纯中药组<抑郁荷瘤组。在第28天的观测中,中药合并化疗组<单纯化疗组<单纯中药组<抑郁荷瘤组。(4)各组生存期比较:中药合并化疗组>单纯化疗组>单纯中药组>单纯荷瘤组>抑郁荷瘤组,中药合并化疗组的生命延长率(37.33%)大于单纯中药组(11.55%)和单纯化疗组(17.79%)。(5)抑郁模型组小鼠脾脏MDSC%均有不同幅度的升高,尤其是伴有抑郁障碍的荷瘤小鼠MDSC所含比例增殖显著(69.09±2.56%),远远高于正常对照组(2.00±0.09%),同时伴有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3/CD4/CD8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6)在晚期4T1炎性乳腺癌微环境下,单纯荷瘤组的NKT%和IL-13水平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NKT细胞与IL-13呈显著正相关(r=0.617,P<0.01)。(7) CD8+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正常对照组(3.38%)<单纯抑郁组(5.13%)<中药合并化疗组(7.46%)<单纯化疗组(13.25%)<单纯中药组(14.37%)<单纯荷瘤组(15.70%)<抑郁荷瘤组(15.91%),抑郁荷瘤组CD8+T细胞早期凋亡最多。结论:(1)抑郁障碍在乳腺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流式检测,认为其外周血中MDSC水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伴有高抑郁障碍评分的患者MDSC%具有增高趋势。(2)应用疏肝健脾中药可降低肿瘤细胞活性,抑制瘤体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尤其是在配合化疗的情况下,其效果最佳。(3)疏肝健脾方或合并健择化疗可以抑制MDSC和NKT细胞增殖,降低IL-13水平,减缓CD8+T细胞早期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4)抑郁障碍和肿瘤生长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是在晚期4T1炎性乳腺癌微环境下,NKT细胞通过分泌IL-13,与MDSC共同参与负向免疫调节机制,诱导CD8+T细胞早期凋亡,从而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