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PK-PD相关性及其ADME-Act分析研究甘草协同祖师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机制”(81273655)祖师麻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陕甘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或凹叶瑞香Daphne retusa Hemsl的干燥茎皮和根皮,为西部民间用药。祖师麻具有活血、镇痛和祛风除湿的功效,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痹痛方面应用广泛。民间用药经验显示,祖师麻与甘草配伍后具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复方祖师麻由祖师麻和甘草组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两者以3:2的比例配伍时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效果较佳。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从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两方面开展研究:比较了复方祖师麻中多种活性成分在正常及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分析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产物,寻找疾病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并与药理活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初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复方祖师麻的干预的机制。研究表明,祖师麻的活性成分类型为香豆素和二萜类,但二萜类成分具有一定的黏膜和皮肤刺激性;香豆素类成分中以瑞香素的研究最为广泛,其药理活性较为明确。本文选择了3种含量较高且活性较强的香豆素类成分(瑞香素、西瑞香素和7-羟基香豆素),作为祖师麻的考察指标。甘草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黄酮类和三萜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中以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量最多。本文选择甘草中的3对苷及其苷元成分进行考察,分别为黄酮类成分——甘草苷和甘草素,异黄酮类成分——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以及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本文建立了复方祖师麻中多种成分的体内外含量测定的LC-MS/MS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为模型,比较了复方祖师麻中9种活性成分(瑞香素、西瑞香素、7-羟基香豆素、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差异,结果发现药物的体内过程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与正常组相比,AA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瑞香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性降低,甘草酸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性增加。正常组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AUC(o-t)分别为45.45±3.89ng·h·mL-1和6.72±0.60ng·h·mL-1,AUC(0-∞)分别为45.55±3.90ng·h·mL-1和6.74±0.60ng·h·mL-1分别为58.75±12.54ng·mL-1和8.92±1.68ng·mL-1,模型组分别显著性降低27.13%(P<0.01)、39.88%(P<0.05)24.57%(P<0.05)、39.02%(P<0.01)、48.75%(P<0.05)和48.09%(P<0.05);正常组瑞香素和甘草酸AUC(0-∞)分别为255.68±54.77ng·h·mL-1和266.68±49.71ng·h·mL-1,模型组降低34.56%和29.89%(P<0.05);模型组甘草次酸的AUC(0-t)和AUC(0-∞)却增加1.2倍(P<0.05);正常组西瑞香素Cmax为14.40±3.31ng·mL-1,模型组显著性下降50.97%(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和甘草酸Tmax显著性增加,延缓其体内吸收。7-羟基香豆素、甘草素的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药物体内过程的复杂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考察动物正常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药物在疾病状态下的体内过程。因此采用适当的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初步探讨了复方祖师麻治疗RA的作用机制。从生理指标(体重、足趾肿胀、关节炎指数和病理切片)和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角度描述了AA大鼠模型模拟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过程,同时还考察了复方祖师麻对AA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PCA数学模型,解释AA模型大鼠从原发性病变到继发性病变的动态过程。采用有监督的多维分析方法(OPLS-DA)研究正常组与模型组的不同疾病时期的代谢物变化,找出87个与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从已鉴定的3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佐剂型关节炎能引起体内多种代谢产物紊乱,主要涉及氨基酸、脂类、核酸和维生素代谢通路。复方祖师麻主要调控了其中的12种异常代谢物,对佐剂型关节炎的干预效果良好。结合药效学实验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AA大鼠模型,该组大鼠的多个病理指标和小分子代谢物均偏离正常状态;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和复方祖师麻对AA模型大鼠干预效果相当,但两者改善的异常代谢物情况不同,其干预机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