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以PLGA为微球骨架材料,利用较新型的乳化方式—SPG膜乳化法,分别制备了一种脂溶性药物微球即尼莫地平微球,和一种蛋白微球即溶菌酶微球。对制得这两类药物微球进行载药量及体外缓释效果评价,并对微球的其他性质做了初步的评价。在用O/W法制备尼莫地平微球时,首先以微球的外观、载药量及释放行为为指标研究了处方中各个因素对尼莫地平微球性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制备尼莫地平微球的处方条件。之后对尼莫地平微球的工艺稳定性、缓释效果进行了考察,最后对微球进行表征。工艺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材料的黏度、材料用量对尼莫地平微球的包封率有较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尼莫地平的体外释放。还有SPG膜孔控制着微球的粒径,对尼莫地平体外释放也有一些影响。经单因素考察优化后的工艺所制备出尼莫地平微球的载药量为16.33%,包封率为97.98%,粒径是45.180μm,径距1.523。其体外释放与原料药相比展示出很好的缓释性能,连续40天释放出55%,符合Ritger-peppas动力学缓释方程。DSC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是以无定形的形式被包裹在微球材料中。同时本研究采用W/O/W乳化法制备了溶菌酶PLGA微球,同样对制备过程的处方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处方因素与尼莫地平微球相同,材料黏度与用量对微球的包封率有较大影响,此外由于是复乳法制备微球,其中内水相的体积与添加剂也对蛋白微球制备有较大影响。在单因素考察中可制得载药量为11.84%、包封率为72.43%的溶菌酶微球,平均粒径为63.89μm。但其体外释放一周仅释放40%左右,之后释放量极少,表现为不完全释放。对溶菌酶微球的DSC表征及红外表征显示,溶菌酶被包裹在微球内部;溶血试验显示配制的溶菌酶微球混悬液无溶血现象;对其体内外降解显示体外降解7周基本无球形,而组织切片显示6周内体内微球在逐渐降解,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本研究主要研究利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了脂溶性化药微球和蛋白类微球,并对做出的微球的体内、外的性质进行了初步评价,为之后利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提供了相应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