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无以媲美的艺术成就使它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多年来,不少中外翻译家一直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红楼梦》为不同的译者提供了发挥各自智慧、才干和审美艺术的空间。每位译者都通过各自的翻译创造出了不同的新译本。其中,以杨宪益与其英国妻子戴乃迭的译作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与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为著名。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翻译,曾被视作次等艺术,甚至不是艺术,而不受人们的重视,翻译的创作者,执行翻译活动的译者,也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译者也以“译匠”自嘲。实际上,译者的劳动不仅艰辛,而且充满了创造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左右着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部作品在异国的传播及其地位。本文意在对《红楼梦》这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比译者对小说中的薛宝钗形象描写的不同翻译来挖掘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薛宝钗一直是文学批评中具有争论性的形象,她不是小说中的主角,却在反映作者意图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薛宝钗形象的不同的英译的研究更具有典型意义。薛宝钗在两部译文中的形象描写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译者各自的主体性。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该人物在两个英文译本中不同形象描写的对比,能够引发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兴趣关注该人物以及《红楼梦》这部巨作的英文译本的研究,并希望本文能够为翻译批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