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识别速度快、安全性高、非接触式识别、抗干扰性强等特点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养殖、食品安全、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标签数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动态化,RFID标签碰撞的问题成为关键问题,从而对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主要分为基于树结构的确定性防碰撞算法、基于ALOHA的随机性防碰撞算法以及二者相结合的防碰撞算法三大类。本文主要通过对3种确定性以及4种随机性的防碰撞算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针对识别总时隙多、识别效率低、动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出了3种标签防碰撞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碰撞树CT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碰撞树算法的校验分组标签防碰撞算法—CGCT算法。该算法在多个标签同时响应发生碰撞时,通过标签预留的校验位,估计碰撞位特征,进一步确定标签信息,从而减少阅读器查询次数以及与标签的通信量。通过计算分析,CGCT算法较CT算法识别效率提高50%左右,同时通信量也降低一半左右。其次基于动态帧时隙算法DFSA提出了一种与CGCT相结合的算法CG-DFSA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帧时隙算法对标签进行识别,在遇到某个时隙发生碰撞时,然后利用CGCT算法对碰撞标签进行一一识别。在大规模标签环境中该算法既能避免确定性算法查询次数多的问题,也避免了随机性算法中标签漏读、饥渴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动态环境中标签不断有新加入的问题,通过分析前两帧中标签读取的情况从而估计新标签到达数,合理划分下一帧的时隙数,使得系统的识别效率达到最优。通过计算分析,该算法与CT、CGCT、DFSA算法相比,在识别效率以及通信量上具有一定优势,适合在动态环境中使用。最后考虑到无线通信中捕获效应在RFID系统识别中的影响,本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捕获效应的CCG-DFSA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识别情况的分析,利用标签估计算法估计出待识别标签数,计算出未被捕获的标签数以及新到达的标签数,从而合理划分下一帧的时隙数,使得系统吞吐率达到最优。通过分析,该算法在捕获效应情况下吞吐率能保持在63%以上,平均通信复杂度能维持在123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