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模型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一改革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成为资本市场参与者和会计学术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许多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上述研究都是以某个项目或者某个行业(例如银行业)的公允价值信息额外披露作为研究对象,没有(也不可能)探讨会计准则整体变迁的情况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是否会显著提高。而且,会计准则的整体变迁,是否会导致其他潜在的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呢?Lambert、Leuz和Verrechia(2007)指出,在竞争性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平均的信息准确度(信息准确度Information precision:the quality of investors’information about firms’cash flows onaverage,即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能力的预期)是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而且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加以消除,而投资者个人的信息准确度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则不会影响到资本成本;在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而影响资本成本。因此,投资者平均的信息准确度,即信息反应公司价值能力的平均水平,是影响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为了增强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公布全面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的2007年的财务报告,同时也要披露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2006年可比财务报告。这样投资者对于2006年的净利润便拥有两个数据——按照新准则编制的净利润数据和按照旧准则编制的净利润数据(即2006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数据);同时2007年度公司净利润的变化也相应地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准则调整引起的变化,即2006年度分别按照新旧会计准则编制的净利润变化——准则差异;另一部分是经营业务引起的变化,即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2007年利润与2006年利润之间的差异——业务差异。
本文以准则调整幅度(准则差异的绝对值)作为衡量投资者平均信息准确度的指标,以Kothari和Sloan(1992)的模型为基础,考察了会计准则变迁所造成的信息不确定程度对投资者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因会计准则变化而利润调整幅度越大的公司,其股票收益率越低,即会计准则改革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资本成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因会计准则改革所导致的投资者平均的信息准确度变化,还会显著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即会计准则改革会影响投资者现有的会计信息准确度,准则调整幅度越大,投资者越难以判断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不仅直接增加资本成本,而且降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在剔除B股和H股上市公司后结论保持不变。
本文首次从实证的角度表明,会计准则改革存在暂时性成本,有可能会削弱公允价值下盈利信息应有的作用,因此,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改革在短期内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评价会计准则改革的经济后果,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本文研究结论为探讨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