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聚集效应在给城市中心城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居民由于核心区的高房价、高消费所带来的居住大规模外迁。通勤时耗、通勤距离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大运量、高效的特点,满足了居民中长距离出行的需求。但轨道交通站间距较大,服务范围有限,利用其它交通方式接驳,扩大其服务范围就成了交通规划师们重要的研究课题。自行车交通由于其便捷、无污染、中短距离服务性强等优点,能与轨道交通进行很好的优势互补。山地城市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居民出行行为偏好等不同,不具备大面积发展自行车交通的条件。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在局部区域和轨道交通接驳方面得到很好利用。本文首先指出自行车交通是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成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体现、是优化山城交通结构的可靠良方,应足够重视自行车交通发展。为促进山地城市自行车系统发展,宏观规划方面,本文对自行车功能定位、发展模式给出了相关建议;微观设计方面,对车道型式、坡度设置、车道分级设置等提出了相应设计要求。其次,在定性分析了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心理后,从固定交通方式出行与非固定交通方式出行的角度出发,归纳了山地城市居民采用“B&R”模式出行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同时指出山地城市的道路坡度、气候条件是影响山城自行车交通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因子分析法、BL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山地城市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选择概率模型,以达到定量预测山地城市“B&R”模式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山地城市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接驳范围的研究方面,以距离感知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KLP模型的自行车接驳范围模型。最后,以重庆市大学城片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微电园站、陈家桥站、大学城站和尖顶坡站四个轨道站点搜集研究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将23个影响因素提取主要成分,获得9个因子变量。并以此导入SPSS进行回归标定,得到大学城片区采用“B&R”模式的换乘概率模型。对于接驳距离感知数据,通过Excel初步处理后,导入Matlab 7.0进行回归处理,得到四种距离心理感知曲线,从而得出大学城片区自行车接驳范围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