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泥石流监测预警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震区泥石流,开展危险性评价和监测预警的研究,可以为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5.12‖汶川地震诱发了震区大量的地质灾害,据统计,地震诱发的滑坡和崩塌达5万多处,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万余处,具有泥石流暴发可能性的沟谷1千余条。地震造成的各种地质灾害和不稳定斜坡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灾害极易暴发。受地震的影响,汶川震区泥石流灾害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因此对震区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和监测预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从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本文分别以震区北川湔江流域和映秀红椿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泥石流危险评价和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当前,区域泥石流流域的危险性评价多采用计算泥石流流域危险度的方式进行评价,缺少对未暴发泥石流流域的预测。然而,未暴发的泥石流流域依然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且这些流域一旦暴发泥石流往往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失。本文在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中,通过采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对研究区进行灾害信息提取,分析出地震以后研究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区域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利用高精度DEM和水文模型按照不同集水阈值提取集水单元,共得到99个集水单元作为评价单元。本文对泥石流危险评价选取的因子以地貌因子为主,利用坡度、曲率、地震烈度、沟壑密度和地震烈度建立泥石流评价因子体系,借鉴信息量法的思想计算评价单元的信息量。每个集水单元的信息量代表该区域内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最后的评价结果显示,从低到高的危险分区内泥石流分布的相对密度不断增加,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泥石流危险性的分布情况,且对区域内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有预测作用。(2)目前,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常用方法,多采用经验公式预测泥石流的最大冲出距离,但是由于泥石流活动的范围难以准确描述,因此本文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取单沟泥石流危险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定量化参数和精确的泥石堆积范围。“8.14”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堵断都汶公路中断了交通,泥石流冲入岷江形成堰塞体,迫使河水改道冲进映秀新镇,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本次研究对红椿沟流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踏勘,对沟道情况、物源情况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FLO-2D泥石流模型配合流变参数及泥石流流量对红椿沟泥石流进行数值模拟。“8.14”红椿沟泥石流属于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后在沟道中出现了大量崩塌堆积体,严重堵塞沟道。泥石流暴发后,在堆积物堵塞处形成泥石流淤积,当滑坡坝不堪承受坝内淤积的流体时,滑坡坝溃决。滑坡坝溃决后的泥石流流量由于堵塞的放大效应要远大于一般的降雨型泥石流流量,因此在对“8.14”红椿沟泥石流模拟过程中,不能直接使用降雨流量过程线进行数值模拟。假设滑坡坝溃决过程类似于大坝溃决过程,通过对红椿沟的实地考察,推测出沟道中滑坡坝高度为4m,将此高度作为大坝高度,以大坝溃决时洪水的概化流量过程线为依据,得到滑坡坝溃决的流量过程线,作为模拟泥石流的清水流量过程线。将FLO-2D模拟“8.14”红椿沟泥石流的结果与灾后航拍的泥石流堆积扇面积进行对比分析,泥石流堆积扇吻合度达到70.1%。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采用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流量数据模拟红椿沟无溃决情况的泥石流运动状态,得到了不同重现周期下泥石流的强度分布,利用泥石流强度分布数据结合重现周期,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析,进而绘制出红椿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3)泥石流监测预警是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泥石流预警已进行过大量研究,通过对泥石流诱发因素、运动特征的分析,建立起各种预警模型,这些模型大多是单一的预警模型,总体预测水平不高。本文根据前人对震区泥石流前期雨量和激发雨量的研究,使用当前泥石流预警中常用的小时雨强-累计雨量预警模型,结合泥石流流量监测数据和群测群防网络,形成多源泥石流预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预警精度。本文综合利用GIS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等组建泥石流监测预警减灾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集成了群测群防网络模块、泥石流灾害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管理模块、监测预警模块。当泥石流沟出现降雨以后,预警信息平台通过野外测站实时获取野外监测数据,运用小时雨强-累计雨量构建的预警模型,结合群测群防网络便可以对监测区进行泥石流灾害预警。当达到预警条件时,系统可以通过短信、广播、网络和电视等发出预警信息。泥石流预警信息平台建成以后,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预警模型的改进以提高预警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