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O纳米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影像评价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该模型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评价,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开腹直视下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4周行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半定量分级法分别比较三种超声对肿瘤血流检测率的敏感性,每次超声检查后随机处死10只荷瘤兔,测量肿瘤的实际大小取标本进行病理学鉴定,并与超声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兔肝癌种植成功率为100%,且该法建立的兔VX2肿瘤大小较一致,同期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与实际测得肿瘤的最大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均能敏感的检出肿瘤内血流信号,种植2周的小肿瘤以瘤周供血为主,能量多普勒对血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而种植4周的较大肿瘤血管丰富,表现为瘤周粗大的供瘤血管或散在弥漫分布的点、条状血流,以高速低阻血流为主,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均显示以三级病灶为主,无显著性差异,种植2周和4周的肿瘤超声造影显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可见完整、细致的肿瘤血管分支及其微小血管。VX2瘤细胞呈团片状或巢状浸润性分布,可见多个核分裂相,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 结论:瘤组织块穿刺种植法建立的兔VX2肝癌模型复制成功率高且稳定,实验可比性好。超声能有效的监测肿瘤大小及其变化。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能敏感的检测出肿瘤血流,但能量多普勒对低速血流敏感,尤其是对小肝癌,而超声造影可更有效的反映大小肝癌瘤内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 第二部分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可行性研究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评估Fe3O4纳米磁流体的体内外升温性能,初步评价磁流体局部热疗兔VX2肝癌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将纳米磁流体进行透射电镜检测和体外不同电流强度下的升温实验。将接种14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5组:即假治疗对照组(PT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磁流体对照组(MF组)、磁流体热疗I组(MFH1组)、磁流体热疗II组(MFH2组)。MFH1组在直接瘤内注射磁流体后立即暴露于交变磁场,50℃加热30min,MFH2组在5天后再重复加热一次。注射磁流体后第1天和第14天进行CT扫描。所有荷瘤兔分别于第一次热疗前和第一次热疗后5天、14天取血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种植后3周热疗组各处死2只实验兔病理学检查,4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兔,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的体积抑制率,大体观察标本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磁流体粒径分布尚均匀,10nm左右,有部分聚集。体外磁流体升温速率随电流增大而增大,在电流为100A即磁场强度为47.95Gs时,磁流体先快速上升至70℃后变缓慢最后维持在80℃不上升。磁流体体内可在5~10min内升至50℃,通过手动调节磁场强度可将肿瘤温度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50℃±2℃,而正常肝组织和直肠几乎不升温。CT可清晰地显示体内磁流体局限性的高密度影。热疗前后各组间同时间点及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种植后4周各组肿瘤最大径分别(4.25±0.68)cm、(4.70±1.12)cm、(4.16±0.88) cm、(2.83±0.51) cm、(2.03±0.34) cm,肿瘤体积分别为(25.82±11.92)cm3、(32.01±13.14)cm3、(23.35±12.17)cm3、(7.43±1.86)cm3、(2.62±1.35)cm3。MFH1组和MFH2组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8.19%~76.79%和88.8%~91.87%,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大体观察热疗组肿瘤区域可见明显的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磁流体满布于瘤内,MFH1组可见局灶的结节状或环形新鲜肿瘤组织残存,MFH2几乎全部坏死,呈豆腐渣样或液化。显微镜下对照组肿瘤细胞密集,生长活跃,可见散在小坏死灶,MF组瘤内磁流体呈团状分布,热疗组肿瘤大片坏死呈嗜红染的颗粒状或无结构组织,部分肿瘤细胞碎裂、核固缩,磁流体呈放射状弥漫分散于瘤内,可见摄取磁流体的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周围形成厚的纤维组织包裹,MFH1组尚可见局灶性或周围环形的活肿瘤细胞残存,MFH2组肿瘤组织几乎完全坏死,甚少见活肿瘤细胞残存。 结论:Fe3O4纳米磁流体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升温性能,在体内可使肿瘤区成功的获得较均匀分布的50℃热消融温度,而正常组织不升温。磁流体对细胞无明显毒性;50℃的MFH可导致肿瘤组织明显坏死,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热疗可促进瘤内磁流体的分散,实现热疗的旁效应;兔VX2瘤细胞可摄取磁性纳米粒子;磁热疗对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与热疗次数相关;CT可作为敏感地检测体内磁流体分布的手段。一次性注射磁流体后,磁流体介导的50℃热疗兔VX2肝癌安全、可行、有效,靶向性好,且可进行重复热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超声造影评价和对血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磁流体热疗兔VX2肝癌的疗效评估价值,探讨磁流体热疗对兔VX2肝癌营养血管及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接种14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5组及PT组、NS组、MF组、MFH1组、MFH2组,分组处理后于种植后4周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内血供情况及测量肿瘤坏死率,并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较,同时进行血管壁弹力纤维染色及VEGF的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各组超声造影测得的肿瘤坏死了率分别为17.89±7.45%、20,52±6.58%、16.78±8.92%、72.93±10.45%、94.28±3.54%。热疗组的坏死率明显高于各对照组,MFH1组可见局灶的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与肉眼及病理观察的肿瘤存活区一致,MFH2组几乎完全坏死,未见残存的活肿瘤组织,超声造影与病理测得的肿瘤坏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磁热疗可使肿瘤滋养血管的血管壁破坏,弹力纤维断裂、散乱,血管管径越小效果越好,管径小于50μm的效果最好,MFH2组对血管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MFH1组。种瘤后4周各组肿瘤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87±7.24%、59.44±8.89%、65,25±10.04%、28.57±5.66%、5.84±2.97%,热疗组明显低于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MFH2组更低。 结论:超声造影可准确的反映磁流体热疗引起兔VX2肝癌凝固性坏死的范围及活肿瘤组织的残存,可作为评价磁流体热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磁流体介导的50℃热消融可有效的破坏肿瘤滋养血管,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女性乳腺癌每年新增病例16.9万,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死亡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第6,严重危及广大妇女生命健康。近年研究发现,乳腺癌中存在极少量成瘤能力强、分化程度低、侵袭转移能力强,耐药性高的干细胞,这些细胞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其生物学特性和调节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FOXO3a是叉头转录因子O亚家族重要成员,其作为转录因子能调控众多
学位
背景  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递送一直是肿瘤药物治疗的一大挑战。耐药性的形成乃至治疗失败与药物分布不均密切相关。而药物的渗透又由药物本身粒径大小以及肿瘤特殊的微环境所决定。粒径过小的药物容易被肾脏清除,而粒径过大,则容易沉积在肝脏等器官,产生系统毒性。加之肿瘤血管发育不成熟,肿瘤内杂乱迂曲的血管分布,过高的肿瘤间质液压以及缺氧区的存在等问题共同导致了化疗药物在肿瘤中递送受限。因此,克服药物在肿瘤中
学位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以不安和恐惧为主的情绪障碍,无明显原因的或不现实的、先占性的情绪反应,伴恐惧、不安的认知和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焦虑性躯体症状。焦虑障碍已经成为儿童的常见心理行为疾病,影响了孩子的社会生活,学业表现,甚至引起家庭矛盾。国内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较国外晚,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焦虑障碍儿童气质类型,性别年龄特点和家
[研究背景]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发生在妊娠期间特有的一种高血压综合征,以高血压、蛋白尿为其特征。它是孕产妇及围产儿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虽然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相关的具体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得到完全阐明,亦无明确有效的防治手段,临床上一般只能采用终止妊娠的方法治疗,而过早的终止妊娠又必将导致新生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学位
【研究背景】  过往研究表明,钠离子通道β1亚基通过二硫键与α亚基连接,能调节α亚基的通道属性,并发现编码钠离子通道β1亚基的SCN1B基因同时也是癫痫的易感基因。SCN1B基因的突变与多种类型的热性惊厥附加症相关(包括FS,GEFS+,SMEI等),在热性惊厥附加症谱系疾病致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往发现的导致癫痫的SCN1B基因突变,大部分(除一例为剪切位点突变外)是错义突变,杂合错义突变大
学位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术前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瘤样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的手术效果,为优化膜部瘤样VSD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评估手术风险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1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膜部
目的:研究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后SD大鼠骨骼肌31P—MRS的变化,以及与Desm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将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安静对照组、半力竭游泳组、力竭游泳组,麻醉后用MRI进行31P—MRS采集(TR:6000ms,TE:0ms),测量Pi、PCr、ATP峰下积分面积并计算Pi/PCr、Pi/ATP、PCr/ATP。扫描后立即处死取材,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学位
目的:①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原发肿瘤分期(T分期)方面的价值。②探讨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分期(N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CT密度和双时相显像在淋巴结性质判定方面的作用。③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理分期(T和N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学位
目的:无血管化是角膜的主要特征。在感染、外伤及其他原因诱导下,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引起视力严重损害。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复杂,许多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
缺血性卒中是一类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即使幸存,也大多遗留永久性残疾。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目前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血供的恢复与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治疗。但恢复血液再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措施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h),病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超过治疗时间窗再恢复血流,不但不能减轻因缺血造成的神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