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森林培育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立地质量,检验森林培育技术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野外森林培育技术调查,根际土壤剖面取样,实验室内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大青山不同立地条件、森林结构、整地方法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树木高生长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在大青山不同海拔三个采样地点(劈柴沟、榆林、古路板)的土壤剖面微生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低海拔地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高海拔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榆林和劈柴沟土壤微生物总数垂直分布规律一致,即0-10cm微生物数量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急剧减少。三个采样地点都是20-30cm数量最少。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规律与土壤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阴坡>阳坡。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与不同坡向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油松林地不同土壤种类与土壤微生物总数和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是黄土>灰褐土>山地栗钙土,荒地不同土壤种类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与油松林地的一致。不同土壤种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油松林地不同土壤种类与相同荒地的土壤种类相比,均是有林地明显大于荒地。(2)不同林龄林地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林木不同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3≥3×3.5>1.5×2>1×3≥1.5×2,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3)油松幼林地与未造林地上不同整地方法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分布规律一致,都是鱼鳞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不整地,说明整地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鱼鳞坑整地和水平沟整地与不整地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互作效应差异均显著。(4)树木高生长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接近于1。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与树高均呈正相关,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有影响,但不显著。(5)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可作为森林培育提高依据之一,一般情况下土壤微生物数量越多,立地条件越好,林木的生长也越好。如大青山造林时,褐土、黄土、阴坡土壤微生物数量多,说明立地质量好,可选择生长快的树种或乔木树种为主。山地栗钙土、阳坡土壤微生物数量少,说明立地质量差,应选择适应性强或灌木树种造林。采用2×3密度、营造混交林、进行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也有利于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