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衡溪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主要表现于一方面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势入侵,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因天灾人祸的打击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以及社会秩序趋于混乱,由此从政府到学者均逐渐认识到中国农村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相关农村政策引导下及知识分子自发的乡村教育活动中形成了以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而实现建设乡村、复兴农村的救国运动。作为长期关注河南教育的地方学者,蔡衡溪既负有乡村教育行政职责又深受时代环境影响置身于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之中。蔡氏立足国情,将河南乡村社会实际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形成完整且系统的乡村教育思想。其乡村教育思想着眼于农村复兴,提倡站在农村社会的立场上去办教育;勾勒出在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下,通过改进农村教育以改造农村社会进而改造整个中国,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再塑的宏图。
  蔡衡溪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从民族主义出发,复兴民族精神的乡土教育思想,提出乡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以及复兴民族精神必先提倡乡土教育等建设性观点;从民权主义出发,提倡教育深入农村社会内部,乡村教育归位于农民立场的农民教育思想;从民生主义出发,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生计教育思想,将乡村教育与农业效益相联系培养农村潜在的新生劳动力以实现农村社会再生产的目的。在乡村教育实践中,蔡氏基于河南乡村社会情形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理实合一等教育主张,其编定的乡村教材试图纠正河南乡村教育偏离农村社会的现实亦是河南农村民风民俗的生动缩影;所开办的暑期试验学校富有教育改造试验的精神,开创出既适应于乡村小规模教学又符合社会教育要求且组织简单的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其思想呈现出以农村改进论为基础站在乡村立场,进而深入农村问题;以社会分工合作的原理分析教育改造在社会实际中可实现的程度以及弱化了以学院式乡村建设为依托的乡村教育思想等特点。蔡衡溪乡村教育思想虽因时代及社会环境影响具有改良性质,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在补充这一区域历史细节的同时也拓展了河南地区乡村教育研究宽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大数据时代涌现海量信息,促使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变,众多新闻媒体投入到数据新闻的实践中。与传统新闻报道的生产流程和形态不同,数据新闻在挖掘、筛选与整理数据后,将其制成各种可视化视频、静态信息图、数据图表等呈现给受众。数据新闻将数据与新闻文本有机结合,呈现出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形态,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澎湃新闻“美数课”数据新闻的分析,从叙事声音、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俄藏黑水城出土A32号文献由《演朝礼一本》、《梁武忏变文》、《阴思鬼限》、《推定儿女法》、《佛说寿生经》五部分构成,内容包括佛教礼忏文、变文、占卜预测及佛教疑伪经,是一件具有实用手册性质的金代民间写本文献。这些文献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夏金时期黑水城地区普通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直观反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史、思想史以及社会生活史内涵。通过考察A32号文献各部分内容的性质、文本渊源及与之相关的信仰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必然选择。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并用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手段,主要方式是教师提前设计、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新课讲授、学生课后讨论复习的过程,形成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  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推行的教学方式正式导学案教学,故本文的研究方向是以导学案教学为主。笔者根据自己研究情况对导学案教学在高中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美苏主导下的冷战世界格局逐步形成,两个超级大国为获取对抗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资源抢夺。拉丁美洲作为美国传统意义的“后院”,在这一特殊时期更是容不得他国势力的染指。危地马拉虽然是拉丁美洲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和弱国,但因为其自1944年爆发革命建立民主资产阶级新政府以来,所施行的政策多与美国的利益严重违背,备受美国关注。美国希望扳倒危
学位
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是20世纪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之一。自1909年创立后,它一直为了美国有色人种的平等而奋斗,与此同时,它也关注世界其它地区的有色人种的命运。其民权斗争的主要方式包括:政治游说、司法诉讼、争取民权立法等,同样也包括参与国际活动。经过二战的洗礼,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力量得到壮大,成员数量一度突破50万人。从二战到冷战初期,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具备了更宽广的视野,其民权领导人们倾
《宪章录》是明代薛应旂所编纂的一部记载明当代史的编年体史著,它的成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及个人经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关于《宪章录》的编纂问题,前人对其有了部分研究。《宪章录》的体例在以编年为主的基础上糅合了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且融史论于叙事之中,客观深刻的剖析当代社会矛盾,并给予解决方案,带有明确的“经世”意味,而且大量收录涉及时势的诏书、奏疏及群臣奏对。  《宪章录》的史料来源较为广泛
速记学校起源于清末的预备立宪,伴随着速记术的输入逐渐兴起,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速记学校作为历史的存在物一直影响着社会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末民初的速记学校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及民族危亡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起步,有关速记教育的思想也开始产生,速记学校开始由官办逐步向民办转变。全面抗战爆发前,由于速记应用的变化,国家层面对速记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使得速记学校以民办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