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诗歌典范”或“诗歌榜样”的树立,对读者的诗歌趣味和审美标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建国以来的中学新诗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中学新诗教育状况,揭示这一现状的缺陷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绪论:介绍当前诗坛纷争的情况,回顾有关中学诗歌教育的论争,介绍本文的调查范围和研究主题。第一章:对“一纲一本”时期教材中的诗歌作数据分析,展示这一时期“一元政治话语统驭”下的新诗教育状况。揭示在漫长的半个世纪中,新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歌”在创作主体、内容和标准等方面的非常规“转变”。“新民歌独大”的诗歌教育,政治集权与民间美学的“联姻”,对读者的诗歌趣味和审美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对“一纲多本”时期教材中的诗歌作数据分析,揭示这一时期“一种诗歌趣味独大”的教育现状。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新诗教育贯彻的是一种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一方面在诗歌范本的选择上注重拥有“优美意境”和“精致语言”的诗篇,也即体现着古典诗学精神的诗篇。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注重阐释诗篇的“思想意义”,并且偏重于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阐释,甚至多有以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曲解误读诗人和诗篇的现象。这一时期,虽然在诗人诗作的选取上已经呈现出相当的丰富性,但在实质上,渗透于其中的诗歌趣味和审美标准又是相对单一的。结语:揭示诗歌教育中存在的双重“缺失”、双重“遮蔽”。所谓双重“缺失”:一是历史丰富性的缺失。一是现实丰富性的缺失。在这双重“缺失”的背后,存在着以一种诗歌趣味、一种诗歌理念为标准而遮蔽或排斥了其他的倾向。从而产生了双重“遮蔽”:“一纲一本”时期的新诗教育以现实政治功利为先,遮蔽了诗歌的艺术特性。“一纲多本”时期“一种诗歌趣味独大”的教材选取及教学实施,又遮蔽了新诗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形式技巧和审美韵味上的丰富性。诗歌趣味和诗歌理念的丰富和调整,是当前诗歌教育尤其是新诗教育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新诗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以及当下的新诗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都向现今的新诗教育提出了挑战。这促使人们思考以下问题:其一,诗歌是否一定要重意境?其二,诗歌是否一定得有“精致形式”?其三,诗歌是否一定得“言志抒情”?思考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做出相应抉择,是新诗教育应对现实挑战的具体途径。毫无疑问,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意识到新诗教育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毕竟是迈出了有益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