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人为干扰造成草原出现广泛、严重的退化,由此带来恶劣的生产和生态后果。为此人们采取了多种恢复改良措施,包括自然恢复和农业措施(耙地、浅耕翻、灌溉、施肥等),不同的措施都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但过往的研究都集中于单一因素效果的研究,本实验则首次将多种措施相结合,设计了切根+灌溉+施肥、切根+灌溉、切根+施肥、切根、浅耕翻以及对照六种处理。此外本实验不仅研究不同恢复措施下群落产量和群落结构的恢复演替,还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由于本实验中切根处理下的植物群落与1983年耙地处理群落演替规律相似,因此为构建长期人为处理下退化羊草草原恢复演替模型特研究30年植物群落的恢复演替规律。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改良措施都能在处理前两年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但增产幅度不尽相同,当切根、灌溉、施肥三者相结合时增产效果最佳;此外,对比2012、2013两年群落产量可得:降水量依旧是典型草原区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决定因素;2、浅耕翻处理表层(0-10、10-20cm)容重值显著低于对照,而20-100cm各层则整体略高于对照,这说明浅耕翻能一定程度降低表层土壤的容重,但这种降低是以深层容重的增大为代价的;切根处理主要能降低0-l0cm的土壤容重,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但这种效果是以10-20cm容重值的增大为条件的;3、对于土壤有机碳密度,0-30cm各层浅耕翻处理较对照分别下降11.09%、14.17%和12.27%,30-100cm各层各处理较对照无显著变化;其余各项处理0-10cm各层与对照相比略有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20-100cm各层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30年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变化,上升源于处理初期一二年生植物的侵入,下降源于在自由竞争中一二年生植物逐渐被竞争力更强的多年生禾本植物所取代;5、30年群落密度则呈现先波动上升后经剧烈下降后逐渐稳定,上升源于禾本科植物通过增殖而占据更多的生态位,稳定源于经过激烈竞争后群落演替的平稳;30年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变化均呈现先波动下降而后逐渐稳定,下降源于禾本科植物优势度的不断增大,稳定源于经过充分竞争种群格局趋于稳定;6、轻耙处理下退化羊草草原群落30年恢复演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年)为冷蒿+羊草+丛生小禾草群落;第二阶段(2-3年)为羊草+冰草+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第三阶段(4-22年)为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过渡群落;第四阶段(23-30年)为羊草+大针茅+丛生禾草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