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长期使用或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可引起的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尤其是2003年全球性SARS流行控制后,许多SARS患者康复后出现了激素应用的严重副作用—股骨头坏死。激素已公认为股骨头坏死的首要病因,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日益为人所重视。血浆膜微粒是循环中富含磷脂的亚微粒,它在凝血、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与血管功能异常、血栓形成和炎症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血浆细胞膜微粒(micropaticles,MPs)检测,探讨微循环改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集24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A组)及24例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健康志愿者(B组)的新鲜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离心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E-CD31、FITC-CD42b、FITC-CD45、FITC-CD51/61、PE-CD54、PEcy5-CD62E、FITC-CD105标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膜微粒的数量。结果两组凝血四项的平均秩次:PT(21.42vs27.58,P=0.126)、INR(22.23vs26.77,P=0.260)、APTT(21.90vs27.10,P=0.197),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FG(27.35vs21.65,P=0.158),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血浆细胞膜微粒的平均秩次,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31~+MPs(18.40vs30.60,P=0.002)、CD31~+CD42b~+MPs(16.38vs32.63,P=0.000)、CD31~+CD45~+MPs(20.33vs28.67,P=0.0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D42b~+MPs(21.83vs27.17,P=0.171)、CD45~+MPs(21.77vs27.23,P=0.107)、CD51/61~+MPs(21.65vs27.35,P=0.124)、CD54~+MPs(22.79vs26.21,P=0.397)、CD62E~+MPs(22.88vs26.13,P=0.421)、CD105~+MPs(22.79vs26.21,P=0.338)、CD54~+CD62E~+MPs(24.27vs24.73,P=0.910)、CD31~+CD105~+MPs(23.42vs25.58,P=0.450),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PT、INR、APTT和FG,虽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四项指标均提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浆呈高凝倾向。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所有MPs的平均秩次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部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血浆细胞膜微粒形成和释放;细胞膜微粒代谢失衡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创新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患,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通过检测人血浆中的膜微粒,用流式细胞仪确定膜微粒的来源,数量及判断体内的细胞状态。统计学分析得出其相关性。探讨该病的发生、发展机理,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