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1915-2005)被认为是美国二战后最杰出的小说家,与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齐名,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各种奖项。拥有历史警觉性的索尔·贝娄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在冷漠的、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人类对未来的积极态度。《雨王汉德森》(1959)是贝娄的主要小说之一,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汉德森的非洲之旅实际上是一次精神之旅,小说寓意深刻。本论文尝试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人物、主题、意象方面分析《雨王汉德森》中原型的运用。这些原型的运用暗示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前言介绍了索尔·贝娄的生平以及文学成就,概括了国内外贝娄及《雨王汉德森》的研究现状,解释了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及理论在《雨王汉德森》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讨论了《雨王汉德森》中的原型人物。汉德森的负罪和自我放逐非洲的经历暗示了他和亚当的关联。另外,他离家去原始非洲部落追寻精神救赎,在两个部落的首领帮助下得到答案最终回家的过程说明他是现代的奥德赛。在非洲,他的精神救赎跟两个部落的首领分不开,第一个是威拉塔莉女王,她像大地母亲一般充满智慧,告诉汉德森“人要活下去”的人生真谛。而第二个部落的达孚国王更是通过狮子疗法和自己的牺牲教会了汉德森学会面对死亡,面对现实。达孚既是智慧老人,又是部落和汉德森的替罪羊。
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中的原型追寻主题。在人们眼里美国是天堂,但是在汉德森的眼里,现代人己经变得彼此冷漠,人们的天堂己经不复存在,就像亚当失去了伊甸园。汉德森也在社会的异化、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世界的精神折磨中迷失了自我,这些因素使得汉德森决定自我放逐,去古老的非洲寻求生存的真谛,寻求面对死亡的勇气,寻求精神的救赎。他在阿内维和瓦利利部落汉德森寻到了答案,实现了精神的救赎,最终坐上了回美国的飞机,完成了离家一追寻一回家的身体、精神双重圆形之旅。这个旅途既是汉德森寻找自我的旅途,也是人类寻找精神天堂的旅途。
第四章探索了小说中的原型意象。《雨王汉德森》是一部充满了象征和意象的小说。小说中出现多种动物,汉德森的找寻自我的历程同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动物深刻的含义。汉德森作为“雨王”,水的意象在小说中也多次出现,水作为文学主题上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同洪水神话和洗礼紧密联系,既代表了死亡,也代表了再生,汉德森最后在求雨仪式的大雨中得到了精神重生。非洲,作为小说的背景,承载着汉德森寻找精神天堂的希望,带上了远古伊甸园的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非洲”,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天堂。索尔·贝娄运用原型手法描绘出了众生之路。汉德森是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化身,他有时难以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灾难,最终都可以克服并最终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这也是贝娄对现代人的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