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阳理论是中医脾胃学说和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有关胃阳理论的研究大多探讨的是理论本身(理论的概念,源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方药等),少有理论自然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角度进行探析。本文首次介绍胃阳理论确立的历史时代背景,发现胃阳虚形成与气候,地理,人民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从训诂,古代天象学及易经等角度界定“胃阳”概念及其生理特性及相关功能,藉以更好地阐述胃阳理论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地充实中医脾胃学说,并从回归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医胃阳理论,以期使中医学摆脱现代性的种种困惑,从而让传统文化的治学精神为中医学带来新的视角。方法: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整理研究和理论分析,以胃阳理论研究为主,史论结合的方法,收集,整理,归纳,梳理胃阳理论发展的原始脉络轨迹,确立之成因;明确理论概念,系统探讨胃阳生理,病理,深入分析胃阳与五脏的关联。其中,在选材方面,既重视宏观材料的把握,也注意微观材料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胃阳理论成因之历史材料及与胃阳理论相关的中国古代历法资料十分零碎,为了弄清胃阳理论成因的历史条件,在当今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介绍清代中医理论成因的历史性著作的情况下,笔者在成因研究方面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从第一手历史材料中发掘清代确立胃阳理论历史环境的素材,提炼相应的观点。在第一手资料奇缺时,也适当采用少量第二手材料。成果:胃阳理论萌芽于《内经》,其临证舌脉奠基于《伤寒杂病论》,历宋金元时期的沉睡期,最终于清代叶天士时期觉醒(胃阳理论由叶天士提出并确立)。叶天士生活的时代恰是康乾盛世,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从总体上说均属于上升期。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叶天士生活的苏州又是江南一带,密布水网,且为当时的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文化条件发达,多达官贵人及商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官贵夏天用冰现象普遍,这些条件均为胃阳理论的提出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从训诂,古代天文历法学等角度考察,发现胃乃储存食物之地,胃阳自身阳气十分盛足,其与卫气生成,胃主阖降及五藏具有一定密切的关系。结论: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胃阳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初步构建了胃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胃阳相关学术观点进行论证阐明,可见胃阳理论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