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经历了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这一现象已引起各国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的普遍关注。本文将集中分析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与中国总体通胀水平之间的关系。作者以此为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自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上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大幅上涨,这一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动乱频发的根源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3年1月作出的预测,未来两年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不会继续快速上涨,但仍将保持在高位运行。其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粮食进口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显著降低,但人口的绝对增量仍然较大。在1991年,中国的总人口约为11.6亿人,2011年,这一数字已上涨到13.5亿人,二十年间上涨了超过16%。其三,中国仍面临着一定的、特别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胀压力。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国内通胀水平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隐藏在经济运行背后的推动通胀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在研究范围方面,“粮食”的定义有很多种,且各种定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根据中国的粮食进口及消费状况,本文在计量研究部分将主要集中于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个品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计量分析两个部分来讨论国际粮食价格与中国总体通胀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部分,作者将着重阐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中国国内粮食价格是连接国际粮价与国内通胀水平的重要中介。换言之,国际粮食价格主要通过对中国国内粮食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来改变中国总体物价水平。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将分两步来检验国际粮价与中国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一步是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国际粮价与国内通粮价之间的动态关系。作者将同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等多种检验方法。理论分析的第二步是将国内粮价的变化趋势与国内总体通胀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本文计量分析的跨度是从1979年到2010年。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际粮价是中国国内粮价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能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2)如果不受到来自其它因素的反响冲击,国际粮价上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3)除国际粮食价格外,包括货币政策、国内粮食产量、种粮成本在内的其它因素都会对国内粮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的总体通胀水平;(4)中国的粮食需求或国内粮价都无法对国际粮价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在粮食贸易领域的议价能力明显不足。本文最后提出了包括促进粮食生产、科学制定与调整货币政策、努力加强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议价权等多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