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军东征”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陕西古称“三秦”,秦人在此创造了辉煌的“三秦文化”。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给秦人留下了崇尚农耕、入世济世、求实求变、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陕西开创了较好的文学创作传统。“东征”的五部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些作品中,有三秦乡村文化的深刻展示,有儒道文化的经典景观,秦地文化的兼收并蓄精神同样也赋予了“东征”作家以借鉴和超越的精神力量。
“陕军东征”是文学传媒与纯文学的联袂自救。由于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导致了文学生产方式的变化。文学和作家陷入困境,文学传媒在文艺体制改革后,普遍而临生存的威胁。文学与传媒的联袂自救成为必然趋势;再次,陕西地域活跃的文学评论,为“陕军东征”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陕军东征”现象的发生也是作家、文学传媒与读者审美趣味的亲密共谋。“东征”作品在三个方面切合了读者新的审美口味:即,与国际“东方热”同步的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新追寻;通俗文化培育的性爱文化审美观念的更新;以及对正史宏大叙事的反叛。
“陕军东征”是主流意识与文学逐渐疏离中产生的一道亮丽的时代“风景”。改革开放之后,多元文化格局确立,主流意识对文学的渗透与控制出现前所未有的松动,其对于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宽容,“陕军东征”的出现以至于它的成功,莫不是得益于这种新的变化。
从对“陕军东征”现象的全方位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现代背景下,一部文学作品,从它的诞生,到成为读者的阅读对象这一过程,除了作家本身以外,有很多人和环节,如文学传媒等参与了第二次创作。文学进入市场运作,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陕军东征”在严肃文学退居“边缘”的时候,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纯文学的热情关注,激活了中国的评论界,同时提升了广大读者的审美品味。
既不能让文学成为大众文化的快餐,也不能让它成为个别人的奢侈品。在俗与雅之间,两全其美的选择或许是互补,取高雅文化的积极功能与大众消费文化的传播形式,让文学拥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应提倡文化的多元性,高雅、通俗并存,并让雅流成为通俗的前瞻。作为纯文学作家,更应该有这种超越雅俗的自觉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