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不但具有经济、娱乐、教育与科研等价值,还具有保护海岸、净化环境、维持近海渔业等作用。海南岛地处台风灾害高发区,而红树林的面积却在急剧缩小,这给海南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掌握红树林的生长状况及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红树林是海南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植物组成、群落分布、生态适宜性区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结果如下:1.海南岛红树植物属东方类群,常见的本地种和最适生的引进种主要有20个科、25个属、38种,其中真红树12科、15属、27种(包含一个变种和一个引进种),半红树9科、10属、11种;现有红树林面积为3930.3hm2,8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海口、文昌、三亚、儋州等沿海地区。2.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译,从中提取所需的地物要素信息,初步得出红树林分布状况及植被类型后,对各市县及保护区进行样方调查。样方调查是在内滩、中滩和外滩分别各选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5m×5m,记录其种类、优势树种、平均树高、群落总盖度及冠幅大小;样线调查是由海岸朝海滩方向,拉开30~50m的测绳,在记录本上记录绳尺通过所接触到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高度,样线的长短视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实验结果表明:海南岛有11个主要的群落类型,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Forsk..)Vierh)群落的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红海榄(R. Stylosa Griff)群落次之;群落高度为2~7m,群落层次多为单层结构,大多是单优群系,总盖度为40%~90%。海南岛红树林生态序列及演替的总体规律是:从外滩经中滩至内滩再到潮上线,依次分布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红海榄群落、海莲群落、海桑群落、正红树群落、角果木群落、木果楝群落、水椰群落、木榄群落、海漆群落、黄槿群落、银叶树群落和海岸半红树群落。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是每个地区都包含上述所有群落。3.根据环境因子对红树林作用尺度的大小,将影响海南岛红树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分为三类,即宏观因子、中观因子和微观因子,并运用横向对比法,对影响海南岛红树林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宏观因子(如气候和洋流),决定了红树植物分布和生长的环境;中观因子(如地形、土壤和潮汐),可影响一个区域内红树植物群落的结构。本文主要讨论红树植物在海南岛的分布和区划,而微观因子主要对红树植物个体生长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对微观因子暂不做研究。4.采用适宜性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在spss15.0中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为:全岛可分为最适宜区,包括陵水、新村、榆林、三亚、莺歌海沿海地区;适宜区,包括文昌、清澜、琼海、万宁、东方;次适宜区,包括海口、澄迈、临高。综上所述,本文对海南岛红树林资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探讨;根据影响海南岛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因子,对海南岛红树林首次进行了适宜性区划,这将为海南岛红树林的恢复和保护决策提供参考性意见。